首頁 要聞 焦點

回應習近平二十大談話 總統府:堅定拒絕一國兩制

圖為總統府。(總統府提供)
圖為總統府。(總統府提供)

【記者吳旻洲、李怡欣、常懷仁/臺北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於「二十大」發表政治報告,對臺內容除了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外,並強調「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對此,總統府回應,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民主自由是臺灣人民的信念與堅持,堅定拒絕「一國兩制」。

本次二十大習近平全程約花了2小時發表政治報告,在對臺工作的談話內容提到,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還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推進同臺灣各黨派、各界別、各階層人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習近平還提到,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習還強調,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臺灣同胞。

府: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

對此,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國安團隊嚴密掌握相關局勢,並持續密切關注相關發展。總統蔡英文今年國慶演講時,已明確表達臺灣的立場,就是持續站穩「四個堅持」、強化「四大韌性」,不僅要讓臺灣成為世界的臺灣,更要給世界一個更好的臺灣。

張惇涵重申,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民主自由是臺灣人民的信念與堅持;臺灣的主流民意也清楚表達,堅定拒絕「一國兩制」。臺灣的立場很堅定,國土主權不退讓、民主自由不妥協、兵戎相見絕不是兩岸選項,這是臺灣人民的共識。

張惇涵表示,誠如蔡總統所強調的,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願意和北京當局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方法;維持臺海及區域的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的責任。

蘇貞昌:應以俄烏戰爭為鑑

行政院長蘇貞昌則回應,全世界的普世價值是尊重彼此、包容多元,且一定要和平溝通,從來沒有講究武力者能夠獨霸天下的,以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為例,俄國青年外逃、烏國難民哭泣,因此武力侵犯是最不好的。

話鋒一轉,蘇貞昌說,習近平應注意到北京四通橋上的狼煙跟抗議布條,而不是老想著要武力對付臺灣,「臺灣是由臺灣人自己當家做主,前途是臺灣人自己決定」。

針對中共二十大涉臺言論,陸委會鄭重聲明,中共面對國際情勢劇烈變動及內部社會經濟挑戰之際,對臺政策卻始終沒有新的思維路線與正確判斷。臺灣人民絕不接受中共設定「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等任何終局,也唯有臺灣2,300萬人有權決定自身未來。

陸委會說,正告中共當局放棄強加的政治框架及武力脅迫侵犯作為,尊重臺灣人民對主權和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堅持,以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態度,和平務實處理分歧,才是重啟兩岸良性互動的根本。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說,國民黨最重要的三大任務就是捍衛中華民國,守護民主自由,維護兩岸和平、區域和平。任何要意圖破壞、傷害中華民國絕對反對到底。

涉臺言論占比少  不是二十大重點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16日舉辦「中共二十大與兩岸情勢發展」座談會。對於習近平的涉臺言論,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分析,以往十八大有800餘字、十九大有700餘字,這次只有500餘字,習近平口頭念270字,從篇幅來看,這不是二十大政治報告的重點。

對於「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董立文指出,這段話被正式寫進政治報告,最早談到對臺動武是十六大,十七、十八、十九大沒有,二十大又寫進來。至於尊重、關愛等用詞,他表示,過去沒看過,即便在中共今年8月的〈對臺政策白皮書〉也沒有,看來北京對臺也有緩和趨向,強硬、柔軟都有出現,未來如何還得看中共的實際作為。

中方想讓臺灣民意自然發酵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指出,講話稿沒有九二共識,全文稿卻有,以中共對文字的重視,在這種特殊場合應不會刻意忽略,但講話稿還是有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顯然中共逐漸揚棄以九二共識來統戰、拉攏臺灣特定政治勢力,且武力犯臺意圖逐漸明確化。

年底為九合一大選,張國城認為,這次沒有新的對臺政策口號,顯然中方想讓臺灣民意取向自然發酵,這是對臺工作的重要變化;中方並未對臺灣哪個政黨、政治人物有所批評,代表相當程度上還是不放棄和平手段。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祕書長林廷輝認為,整體方向並未改變,但對臺部分更強硬,因為不再警告臺灣,而是對美國劃出底線。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祕書長王智盛提到,「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這說法在過去很少看到,未來是否會「以政促統」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