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恆春河谷出土8.5萬年前 臺灣史上最完整鯨魚化石

挖掘團隊在屏東恆春頭溝發現鯨魚椎體化石。(科博館提供)
挖掘團隊在屏東恆春頭溝發現鯨魚椎體化石。(科博館提供)

【記者袁世鋼/綜合報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團隊日前在屏東恆春的頭溝地區,發現一具約8萬5千年前的鯨魚化石,歷經3個月的挖掘後出土,完整度高達70%以上,推測應為晚更新世時期的鬚鯨遺骸,全長超過15公尺,光是一根下顎骨就重達334公斤,對臺灣地質及海洋研究有重大意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楊子睿表示,臺灣位處板塊邊界,地殼抬升迅速且沉積速率極快,有機會完美保存大型生物標本,但由於地質年代年輕,迄今鮮少發現完整的大型脊椎動物化石;而這次的重大發現,是愛好化石的影音創作者「方塊酥」與化石蒐藏家張玉穆發現鯨魚骨骼殘骸,而楊子睿與團隊實地考察後找到4根突出地表的鯨魚肋骨。

挖掘團隊將鯨魚肩胛骨化石打上石膏後準備運出河溝。挖掘團隊將鯨魚肩胛骨化石打上石膏後準備運出河溝。(科博館提供)

經團隊初步挖掘,推測地底應有大量鯨魚骨骼密集埋藏,楊子睿隨即整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我國6所大學及1所高中共22名學生及民間古生物修復團隊組成挖掘團隊,在河谷中挖掘90天,完整度高達70%的鯨魚化石終於出土,並運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保存研究。

鯨魚下顎骨化石長達223公分、重達334公斤。鯨魚下顎骨化石長達223公分、重達334公斤。(科博館提供)

這具鯨魚遺骸是臺灣史上最完整的鯨魚化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姚秋如指出,此具鯨魚化石標本全長逾15公尺,包含肩胛骨、上下顎骨,及連續出現的尾椎等部分,保存狀態極佳;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初步推測,可能是來自距今約8萬5千年前的晚更新世時期的鬚鯨,但準確的物種訊息尚需進一步清修後釐清。

這次的發現對臺灣地質史、海洋研究意義重大。楊子睿認為,恆春鯨魚谷地質環境看來像是潟湖,屬於鯨豚喜愛的棲地類型;而臺灣以南與菲律賓北邊的熱帶海域,數十年前仍有商業捕鯨作業,顯示這塊海域很可能是鯨豚重要覓食區或繁殖場。若以此推論,或許在過去10萬年以來,臺灣南部一直是大型鯨類的活動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