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攝故事|港人出走「蒲.臺島」 百玩不厭,臺灣!(上)
來自香港的水金,從大學畢業第一次踏足臺灣起,就深深迷戀上這個小島,一有假期就飛:「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個月都飛一次臺灣,有朋友時間合適就結伴同行,沒有的話就自己去玩。臺灣真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
食遍臺灣,數不盡的道地小吃
食物方面水金也深有體會,許多來自臺灣中、南部的朋友跟他說「臺北沒有好東西吃」,這讓他非常詫異:「我覺得臺北的美食很齊全呢!怎麼會沒有好東西吃?」後來跟著臺灣朋友「食遍臺灣」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他解釋:「不是說臺北沒有好吃的,我覺得在臺北吃臺灣以外的東西都很好吃,例如:日本餐、泰國餐、韓國餐等,比香港便宜又好吃。主要是他們的食材新鮮,很多小店凌晨到魚市場拿貨,他們很多食材來自日本,也有在附近海域新鮮捕撈的,所以做出來的品質很好。」
他還說:「如果想吃臺灣本地的美食,臺北的餐廳真的比不上一些當地的小店,例如:蚵仔煎,我就會選擇去彰化、臺南吃蚵仔煎放題(吃到飽),因為那裡近海,是盛產牡蠣的地方。還有滷肉飯、肉燥飯、爌肉飯,在臺灣人眼中是分得很清楚的,他們都有心目中道地的美味,所以我都會留著肚子去中南部品嘗美食。」
在臺生活體驗感受港臺差異
去年9月,水金報讀了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的資訊管理學系的碩士班。多年後重返校園。再次體驗做學生的感覺,同時也可以在臺享受到學生的優惠,例如搭乘交通工具、到訪旅遊景點都可以有「學生價」,這一大福利給他更多的機會,繼續深入探索臺灣。
過去,水金只是前往臺灣旅行,沒有真正長時間生活,如今他已在臺北生活了一年多,從生活細節上感受到了兩地的差異。
◎搞不懂的臺灣公車?
他提到,一些公共設施設置、詞彙表達與節慶食俗等,港臺都各有特色:「明明香港和臺灣都是用繁體中文,但是表達就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都用『巴士』這個詞,但是臺灣人會想到是遊覽車、旅遊巴,我們香港人的『巴士』就是指一般市區行駛的公共巴士,在臺灣要叫做『公車』。」香港的巴士公司不多,大家熟悉的巴士公司主要覆蓋的區域不同,例如新巴、城巴、九巴、龍運等,設置的站名清晰不會重疊,但水金在臺灣就感受到了差異:「比如我現在住在新北市的中和區,我發現不同的公車公司在『中和』設置的車站位置都不一樣,雖然你看到公車註明的『中和』總站,但如果選擇了不同的公車公司的路線,可能同一地名的實際停靠點之間差異會很大,相隔5、6個捷運站都有可能。」不只是從香港來的他感到困惑,其他從臺灣中、南部來臺北讀書的學生,也常常對臺北的公車站位置摸不著頭腦。
◎ 聽著世界名曲,追趕垃圾車
每當聽到窗外響起《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的音樂聲時,水金就會快速準備好家中一袋袋分類好的垃圾,衝到樓下「追垃圾車」。
由於臺灣施行「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多數舊式樓宇沒有中央垃圾處理的設計,每天定時定點有垃圾車經過回收家庭垃圾,居住在一般的公寓(相當於香港的唐樓)、透天(相當於香港的村屋)的民眾就要每天「追垃圾車」。水金分享:「有的同學嫌丟垃圾太麻煩,就寧可貴一些住電梯大樓,有中央垃圾處理,平日丟垃圾就跟香港一樣。我是比較想體驗在地的生活,不介意『追垃圾車』啊!」
◎一樣過中秋,臺港文化各異
另一個讓水金體會深刻的是,港臺兩地的「中秋文化」。事緣他剛到臺灣時因疫情政策需要隔離,適逢中秋佳節,他的臺灣親戚送了「臺灣月餅」給他,主要是蛋黃酥、芋頭酥、鳳梨酥等。臺灣當地並不流行吃「冰皮月餅」,香港傳統的蓮蓉、伍仁月餅在臺灣也能買到,但並非中秋主流的月餅。
臺灣人中秋期間流行烤肉,但港人會玩蠟燭、燈籠、賞花燈等等,臺灣的賞花燈在元宵節。這些經驗都讓他感覺新奇,因此特地整理了一張圖片對比港臺兩地的中秋文化差異,與網友分享。
* * *
與水金聊起臺灣的生活和旅行,可能談一天一夜都講不完,他相信臺灣仍有太多的未知等待他繼續探索,更少不了「人情味」:「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那麼多年都未厭呢?我就覺得臺灣真的有很多地方值得發掘,認識了更多的臺灣人後,我發現除了『食、買、玩』以外,還有很多與人的互動,更開心的是到不同的地方找朋友,與朋友出去玩的感覺就增加了人情味,會覺得更有意思!」(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