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農糧署推食米校園計畫 國小校長:廚餘減少了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為讓國小學童從小瞭解米食文化、米食營養及均衡飲食重要性,農糧署推動「食米學園」計畫,農糧署也評選出5所績優食米學園推動學校,20日舉辦表揚活動。獲獎國小校長分享,現在學校營養午餐上,若出現曾經製作過的食物,學生甚至會特別對該食物感興趣,「現在孩童剩下的廚餘也變少了」。

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食米學園計畫目的在於鼓勵學校以「稻米」為主要素材,融入校園內各學科及體驗學習活動,教導孩童從基礎認識稻米、食米製程及米食營養等正確觀念,同時搭配其他農事體驗課程及校際交流體驗等,透過全方位的米食文化教育,引導學生養成以米為主食的均衡營養觀念。

績優學校之一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國小,是一所原住民部落小學,孩童均為排灣族。口社國小校長李宗鴻向《大紀元時報》表示,今年重點是米食烹飪方式,學校也教導孩童包括煮、燉等九種烹調方法,希望讓學童了解米不只是能煮飯,也能有多種不同變化。

此外,李宗鴻表示,學校也將原住民文化融入其中,像是邀請部落耆老擔任講師,教導孩童煮野菜煨粥,耆老也分享,部落周邊的野菜,在過去醫療缺乏的年代,不僅做為食物,也能緩解身體不適。

學校也讓高年級學生體驗割稻活動,李宗鴻說,受限於學校地形,校內為種植盆稻,且種植量不多,因此帶著高年級學生到鄰近高樹鄉體驗割稻,沒想到因為裝備不齊全,學生體驗割稻時,接觸到稻穀穗毛,使皮膚搔癢難耐,體驗活動後,學生們心情也不好,不過藉此才能讓他們體會及了解,農人種稻的辛苦。

李宗鴻分享,過去學生會認為食物不好吃或不喜歡,剩下的廚餘也多,但在計畫啟動後,學童對稻米的認識與過往不同,若學校營養午餐上,出現曾經製作過的食物,學生甚至會特別對該食物感興趣,「現在孩童剩下的廚餘也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