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財經十大新聞

2022年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1)、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右1)陪同下,參觀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台積電工廠。(AIT臉書)
2022年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1)、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右1)陪同下,參觀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台積電工廠。(AIT臉書)

【記者張原彰、侯駿霖/臺北報導】2022年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產業面臨居家辦公相關需求趨緩,加上俄烏戰爭引發國際原物料、能源價格暴漲,並與各國央行採取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市場熱錢交互運作引發通膨失控,美國聯準會(Fed)3月啟動升息循環,另中共採取嚴格清零政策,皆為全球金融、經濟市場投下震撼彈。

Fed全年升17碼 臺灣央行升2.5碼

今年全球Fed扮演全球貨幣市場的灰犀牛,由於美國通膨高漲,Fed主席鮑爾(Jerome H. Powell)在3月「由鴿轉鷹」,啟動升息循環,全年累積升17碼,聯邦基準利率從年初的0~0.25%急速拉升至4.25~4.5%,是1980年代以來最激進政策。

升息壓抑經濟活動,為避免美國經濟陷入「硬著陸」,市場年底時對Fed在2023年轉為降息。鮑爾在年底的一場談話提到,2023年的整體決策基調傾向「鷹派」,並未轉為鴿派,2023年2月可能將升息幅度進一步縮小到1碼,全年可能升息3碼,且不會在2023年降息,到2024年才有機會。

各國央行相繼跟隨Fed腳步,臺灣的利率則是「連4升」,從3月的第一季理監事會決議開始升息,時間緊跟美國,而3月升息幅度最大升1碼,後面3季理監事會各升0.5碼,全年累積升息達2.5碼。

強勢美元襲來 日圓由貶轉升

Fed啟動升息循環,影響全球匯市、股市與債市。受Fed升息影響,強勢美元時代揭開序幕,美元指數(DXY)在2022年漲幅一度高達15%,處在近20年來的高點。同時,對新興市場貨幣帶來衝擊。

全球熱錢回流美國,亞幣之中,人民幣扮演領跌角色,再岸人民幣跌破7的整數關卡,一度跌破7.3,創下歷史低點。韓國由於出口不振,加上韓美利差,使韓元跌破1400元關卡,是金融海嘯、13年來新低,更被市場稱為亞洲最糟貨幣。

日本央行在12月之前並未改變貨幣政策基調,仍採取寬鬆貨幣政策與Fed的緊縮背道而馳,也使得日圓一度貶破150,續寫32年新低。不過,日本央行在12月修正貨幣寬鬆的方向,調整長期利率變動容許幅度,等於變相升息,使得日圓在12月升值,升至137左右。

臺灣部分,新臺幣6年來新低,央行總裁楊金龍說,外資賣臺股是新臺幣貶值的關鍵原因。不過,在12月底,市場傳出對Fed的期待後,新臺幣轉貶為升,在30.6上下游走。

股高點崩落 震盪猶存

Fed升息全球熱錢從股市中抽資金,讓臺股震盪不已。臺股在今年初創下18619點新高,接著面臨諸多利空因素,不只Fed宣布升息,還面臨疫情延燒、俄烏戰爭、能源價格飆漲與中國封疫、國際供應鏈大亂等諸多挑戰,因而自高點逐步出現修正,到10月底一度跌至低點12629點,不過臺股在年底又因降息的市場利多回到14500上下。

針對臺股的震盪,政府嚴陣以待,不只國安基金開會決定進場護盤,金管會啟動穩定護盤措施,10月起兩度祭出限空令,第一波措施,包括: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

在同月底,金管會再祭第二波禁空令,宣布當日收盤價跌幅達3.5%以上,前次一交易日不得用低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放空。金管會強調,這三道措施會繼續留在場中「跨年」到2023年。

美通膨爆炸 離2%距離遙遠

去年供應鏈緊張、塞港、塞船等事件,已埋下通膨炸彈,今年初受到俄烏戰爭爆發,國際對俄羅斯祭出經濟制裁,讓國際能源、原物料成本高漲,加上Fed擴大升息,使得對各國貨幣出現利差,加劇輸入性通膨的惡性循環。

多項國際重大事件讓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通膨居高不下。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一度飆至9%以上,創下1980年代、40年來新高,歐洲更是突破10%創下歷史新高。Fed祭出升息重拳抑制通膨,但全年升息17碼,CPI年增率在11月僅降至7.1%,離Fed設定的2%目標相去甚遠,後續通膨狀況也將牽引Fed貨幣政策動向。

臺灣部分,有連續5個月CPI年增率超過3%以上的情形,不過在11月時CPI年增率降至2.35%。國內各大機構預測明年通膨可回落到2%以下,但中研院經濟所認為,估明年CPI成長仍有2.15%,示警央行低估通膨、過度樂觀,央行應擴大升息力道。

另外,受到Fed激進升息、中國因封控使得市場萎縮,全球外需疲軟經濟陷入不景氣,臺灣的11月出口連3黑,第四季陷入衰退,作為出口領先指標的11月外銷訂單大跌23%。央行調整對今年GDP的預測,今年下修至2.91%,明年下修至2.53%,皆無法「保3」,且預測已是各機構中相對保守。

中共強硬清零 重創廠供應鏈

今年包括台灣在內的各經濟體不只面臨因升息而導致的金融市場動盪,中共肺炎疫情並未消退依然發威,特別是中共仍採取強硬的清零政策,在年中針對昆山、上海等地進行封城,影響當地上百家臺商。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曾在臉書上形容,中國清零封城效應比俄烏戰爭更可怕,「因為中國小感冒,全球供應鏈可能大病一場。」

昆山是印刷電路板(PCB)、電子代工、面板等零組件生產重鎮,不少臺商在當地落腳,對後續3C產品出貨帶來影響,甚至衝擊全球電子供應鏈。

同時,中國疫情封城對於電子產業供應鏈造成巨大影響,不只是在當地的生產據點因此停工,封城影響民眾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也因而使得臺廠供應鏈拉長庫存調整週期。這波庫存調整至2022年底仍未結束,據謝金河預測,庫存調整還要二至三季的時間,全球經濟都會籠罩在一片壞消息中。

電子終端產品需求不振 11月外銷訂單成長創13年新低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2年10月表示,終端需求仍未見回溫跡象,供應鏈下游到上游都有不同程度的庫存問題,去化庫存速度緩慢,情況可能將延續到2023年上半年。經濟部11月外銷訂單501.4億美元,年減23.4%也創下13年來最大減幅。

由於半導體晶片產銷受限於長約機制,重複、超額訂單都有延後交期等作法,並不利於半導體供應鏈調節。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也說,庫存調整因素影響台積電整體稼動率表現,預期存貨高點從今年第三季觸頂,第四季開始下滑,2023年上半年才會回到健康水準。

從財政部最新公布的出口數據可略知一二,2022年11月出口金額361.3億美元、年減13.1%,創下7年來最大跌幅。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直言,11類貨品出口全面衰退,可用「黯淡無光」形容外貿表現,2022年第四季出口負成長已成定局,為近10季首見。

具提前反應景氣指標的外銷訂單,2022年11月跌幅也超乎市場預期。經濟部公布11月外銷訂單金額501.4億美元、年減23.4%,創下2009年4月以來、13年最大減幅。

經濟部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認為,由於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中國疫情升溫、高通膨與高升息等國際經濟負面因素盤旋,導致2022年外銷訂單反常「溜滑梯」,第四季表現成為全年低點,也為2023年初臺灣經濟前景蒙上一層烏雲。

台積電赴美國設廠 拜登出席上機典禮

台積電斥資約120意美元的美國亞利桑那州5奈米廠,在臺北時間12月7日舉行移機典禮,拜登更親自飛抵現場參觀,這不但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代工製造的實力全球第一,更深化臺美間的合作。

自新冠疫情衝擊晶片供應,導致汽車及電子產品出貨急遽下挫,讓美國意識到半導體實為戰略物資,應驗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過「台積電是地緣政治下的兵家必爭之地」。

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2022年8月通過晶片法案,10月擴大對中半導體出口禁令,更共組晶片聯盟(Chip4)與施壓臺、日、韓、荷等半導體關鍵國家限制中國晶片發展。

但台積電赴美設廠也引發半導體「去臺化」的疑慮,尤其先進製程晶片更應用於太空火箭、國防軍事、電子通訊等關鍵領域。張忠謀指出,台積電在臺灣已量產3奈米,而赴美投資5奈米為「N-1」,意即比臺灣最先進製程再往後一代。

經濟部長王美花強調,政府除了推進1奈米準備擴編龍科3期,更增訂被稱為「臺版晶片法案」的產創條例修正草案,持續鞏固臺灣半導體的領先地位。

屬於創新技術、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等條件的公司,包含25%研發費用、5%購置先進製程設備支出,都可抵減當年營利事業所得稅。財政部考量創造GDP及其他稅收的誘發效果,預估草案稅損約新臺幣382.9億元。

鴻海布局半導體 進出紫光股權受罰

2022年鴻海可說是流年不利。身為全球科技製造龍頭的鴻海集團,短短3年就推出5款電動新車,但旗下富士康鄭州廠10月底爆發疫情後,讓蘋果iPhone 14出貨驟減影響獲利;鴻海半導體布局中國紫光集團「先斬後奏」,經濟部也將依法裁罰。

10月鴻海旗下富士康鄭州廠爆發2萬確診案例,中國鄭州市政府執行嚴格封控,甚至與當地武警發生衝突,上萬名當地員工不惜徒步返鄉、大批出走,導致iPhone 14高階機種產能嚴重縮減,使鴻海錯失了歐美銷售旺季的出貨。 

鴻海旗下工業富聯2022年7月間接投資中國紫光集團,引發世界關注,可以看出鴻海布局半導體領域的決心。不過,鴻海12月16日深夜卻髮夾彎式宣布,工業富聯轉投資且持股99.99%的興微基金,將以不低於53.8億人民幣(約新臺幣237.51億元)的價格,出清紫光集團所有股權。

對此,經濟部回應,鴻海投資紫光在先、申報在後,投審會最高可處2,500萬元以下罰鍰。

防疫理賠與升息內外夾擊 產壽險業爆淨值危機

2022年可說是保險業最黑暗的一年。美國強勢升息意外引爆國內壽險業淨值大火,南山人壽淨值比更轉為負數;臺灣政府4月鬆綁防疫政策,防疫雙險理賠已逾2,000億元,業者甚至得賣樓支應。面對內外因素夾殺,公司淨值成為保險業最頭痛的問題。

面對美國2022年劇烈升息,導致海外債券評價大減。金管會10月透露壽險業9月底自結數,有7家業者淨值比低於3%法定門檻,其中南山人壽淨值比為負值,也讓業界譁然;整體壽險業前9月淨值僅剩8,285億元、年減1兆8,937億元,創下2014年以來新低紀錄。

金管會也出面救火,同意壽險業以「資產重分類」方式解套。南山人壽、國泰人壽、中國人壽、臺灣人壽、新光人壽、保誠人壽等6家業者2022年9月底經資產重分類後,整體壽險10月淨值重回1兆4,310億元。不過,這也引發朝野立委質疑,可能有操縱財報的疑慮。

而臺灣每日確診人數2022年4月底突破萬例、5月底更直衝近9萬例,加上指揮中心防疫政策朝向「與病毒共存」的大轉彎,也讓產險業措手不及,不但湧入大批民眾申請投保,指揮中心亦宣布「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後確診」,更讓理賠案件持續暴增。

金管會公布,2022年截至12月27日止,防疫雙險已理賠新臺幣2,071.93億元,雙週理賠大增184.98億元、再創新高。目前金管會已核准6大產險業者申請增資984.99億元。

長榮國際變天 再現兄弟經營權之爭

每年企業經營權之爭都是關注焦點,2022年由張榮發大房三兄弟爭奪長榮國際的經營權,長子張國華為首的大哥派,對上二子張國民、三子張國政的弟弟派,但二房獨子張國煒的母親李玉美,將關鍵的7%股權投給弟弟派後勝出,拿下過半數的3董1監,哥哥派僅獲2董1監,也讓長榮國際的經營權變天。

不過,9月底弟弟派接連爆出請辭潮,長榮兄弟鬩牆戲碼持續延燒。長榮國際董事長、弟弟派姊夫鄭深池無預警宣布辭職,張國明代表的祥陽投資也辭掉長榮國際董事,張國煒則透過星宇航空發布聲明,宣布辭任立榮航空董事長職務,投下震撼彈。

市場揣測張國政轉向支持張國華,導致弟弟派聯盟瓦解,長榮國際也召開臨時董事會推派張國政親信張明煜為董事長,被外界解讀是老大張國華針對雙方合作提出的善意。

而台開總裁邱復生、董事長邱于芸2022年也上演父女之爭,年初邱于芸遭解任董座後,她隨即以程序不符為由續任董座,但台開也爆出財務危機出現跳票,導致證交宣布8月4日起台開終止上市。

風波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台開84名員工組成自救會指控公司欠薪,加計資遣費金額高達4,400萬元,勞資雙方協調10月31日還清,但後續仍在處理中。邱于芸說,「既然選擇留下來,就概括承受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