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托遠松,纏綿成一家,誰言會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蘿發馨香,菟絲斷人腸,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
生子不知根,因誰共芬芳,中巢雙翡翠,上宿紫鴛鴦。
若識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古意》唐李白
詩中提到的女蘿草和菟絲花皆是蔓生性植物,生長時互相纏繞一起,被用來比喻情人的關係,並藉由百丈遠松來象徵愛情、新婚時的甜蜜;詩中使用這兩種植物象徵愛情,源自於《古詩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菟絲附女蘿的典故,但菟絲除了象徵愛情外,種子菟絲子也是滋腎常用的中藥材。
依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菟絲子(https://reurl.cc/3391q9)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絲子(Cuscuta australis),或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乾燥成熟種子。菟絲子到處可見,為寄生草本植物,多寄生在豆科、菊科等植物上,主要產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四川、雲南等地。
南方菟絲子也是寄生草本植物,多分布於江西、廣東等地區,臺灣因為氣候適合,常在野外可見其蹤跡,主要寄生於豆科、菊科、馬鞭草科等植物上。
《本草圖經》記載,「夏生苗,如絲綜蔓延草木之上,或云無根,假氣而生;六、七月結實,極細如蠶子,土黃色,九月收採,曝乾,得酒良。其實有兩種:色黃而細者,名赤網;色淺而大者,名菟累。」可見其通常秋季採收後晒乾備用,而書中記載色「黃而細者」跟目前藥典中所記載菟絲子的種子型態相似。
煮過之後種子會吐絲
菟絲子因為使用時間悠久,有許多別名,如菟絲實或是因煮過之後種子會吐絲,因此又稱吐絲子;又因其看似無根又稱為無娘藤,有因植物近黃色又稱為黃藤子,另外還有龍鬚子、纏龍子等各種別名。
菟絲子藥材呈類圓形或卵圓形,長徑約0.15cm,短徑約0.1cm,非常小顆,表面灰棕色,微有凹陷,通常放在放大鏡下,可見表面有細密的深色小點形成的網狀皺紋,中央有線形種臍,質地堅實,手搓拿之有澀感,破開後仁黃白色,呈現油性,沸水煮之後種皮易破裂,露出黃白色卷鬚形胚,聞之無氣,嘗之味微苦澀。
南方菟絲子又稱豆寄生,色黃,形態與菟絲子很相似。特色為花萼平滑,蒴果呈不規則開裂。此兩種正品菟絲子的藥材,均是以顆粒飽滿、質堅硬、無塵土或雜質者品質為佳。
菟絲子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於草部蔓草類。主要功能有壯陽固精、補肝腎、因其可補肝腎,因此有明目功效,臨床常用於陽萎遺精、小便頻數、耳鳴目眩等多種病症。
臨床因使用目的不同,有不同的炮製方式,常見的有鹽製菟絲子,取淨製後的菟絲子藥材加鹽水拌勻之後,悶潤至鹽水被吸盡後,再置炒製容器內,用文火慢慢加熱,炒至略鼓起、微有爆裂聲並香氣溢出時取出晾晒備用。
另一個為菟絲子餅,取淨製後的菟絲子,加入適量水和定量黃酒後,不斷攪拌,待水液被吸盡,繼續加熱煮至種皮裂開,胚芽吐出,呈黏稠狀後加入白麵粉拌勻,取出後壓成餅切塊備用。還有酒製菟絲子,取淨製後的菟絲子,再用黃酒拌勻,待黃酒吸盡後,用文火炒至表面微變黃色,攤涼備用。
選購時先確認是否為種子
購買菟絲子注意不要買到混用品,總地來說要先確認是否為植物的種子。坊間曾看過用澱粉加工呈現類球形,辨別方式為質地較脆,用指甲壓碎後,取少量在水中,顔色會慢慢褪去且膨脹,之後再用手指輕按,即成麵糊狀,依此可以辨別。也看過用矽酸鹽礦石混淆,呈現類球形,表面通常較粗糙,放入沸水浸泡沒有吐絲的形態出現,加入鹽酸之後會產生大量氣泡,待表面泥漿剝離之後,出現不規則的小石粒。
確定為植物的種子之後,要確定為菟絲子可先用熱水泡過,煮沸之後看種子有無「吐絲」的特徵,所謂「吐絲」是指菟絲子經水煮後,種皮會裂開,伸出黃白色捲旋狀的胚,就似春蠶吐絲狀。
坊間還曾看過大粒菟絲子,主要為日本菟絲子,形狀與小粒菟絲子類似,為不規則的卵圓形,但形體較大,長徑約0.3cm,短徑0.2~0.3cm,外表黃棕色或棕褐色,以放大鏡檢查,表面有排列不整的短線狀斑紋,質地堅硬,且不易破碎,以水浸泡後成膠狀。聞之無味,嘗之味微澀,有豆腥味。
坊間用紫蘇子混充
之前也曾發現坊間因型態相似混用紫蘇子為菟絲子,兩者的辨別方式相對簡單,在放大鏡底下觀察,可以發現菟絲子外觀布滿白霜狀細密小粒,而紫蘇子可見隆起的暗棕色網紋,再加上菟絲子在沸水中會「吐絲」,因此很好辨別。
藥材的藥用部位為菟絲植物的種子,如果在採收時有含有其他莖或葉等非藥用部分,或是泥沙雜質較多都是品質較差的藥材,選購時要特別注意。
為了民眾的用藥安全著想,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明文規定菟絲子藥材中的重金屬,含量必定要符合標準,也規定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標,民眾可安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