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業基層勞動力變老又缺工,政府雖開放引進農業移工,但政策規劃不周、配套不足,讓農民看得到卻用不到合法移工,只能冒險繼續聘僱非法人力,監委呼籲農委會及勞動部正視農業缺工問題的嚴重性。
監察委員王美玉、王幼玲、鴻義章1日指出,農業缺工問題存在已久,從非法打工到山區、果園、菜園的失聯移工與雇主相互依靠的共生關係,農委會雖爭取引進移工來補充現階段農業人力的缺口,卻沒有確實盤點與掌握農業的實際需求與人力缺口,而是在政策上路後才邊做、邊看、邊改。
以外展移工為例,監委表示,截至2022年10月15日共有271家外展機構提案申請4,680名外展農務移工,但農委會核定家數及人數分別為162家、1,218人,家數通過比率僅六成,需求員額通過比率更只有26%,讓農民長期陷於「找無工」,只能僱用失聯移工或非法外國人。
3位監委指出,臺灣農地平均耕地規模只有約0.72公頃,屬於小農經營型態,加上農村人口逐漸外流、少子化,農業基礎勞動力呈現又老又缺工的發展窘態。2020年農業就業人口為54.8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4.8%,自營農牧業工作者超過五成是65歲以上的老農,其中70歲以上更占了3成,2021年底我國農民平均年齡也來到67.84歲。
監委指出,201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農家缺了臨時工10萬人次,每當採收季節時,農民苦惱農忙人力不夠、飽受尋工波折,但採收不及就會影響農產品的品質,缺工已造成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監委表示,2022年4月間走訪山區,見到在山上大量的工作機會,逐漸由失聯移工填補,在臺的失聯移工人數已經超過7萬人,成了農業的隱形勞動力。但失聯移工每天過著不斷躲藏查緝的生活、失去醫療保障,還面臨到下一代黑戶寶寶的照顧、托育、醫療需求。
監委呼籲,行政院必須正視失聯移工與農業已經交織成錯綜複雜的共生關係,是現階段農業缺工困境暫時解套的既定事實,重視並特別考量這些移工在台的困境,尤其是黑戶寶寶的最佳利益,督促所屬相關部會共謀解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