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最近的談話批美國遏制中國發展,有中國學者指出這個說法不正確。而在美中關係惡化之際,習近平近日訪俄尋求「戰略合作」擴展到科技領域。專家認為,中俄在一些領域或互補,但在西方關鍵技術上無法取代。
習近平在兩會期間批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但是,上海的政治學者胡偉日前對《紐約時報》表示,美國總是試圖遏制中國的說法不正確,美國同意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國增加了與中國的貿易,在中國一無所有的時候,美國提供了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
他問道,美中關係為什麼惡化?誰應該對此負責?「我認為責任不在美國。」他說,中國沒有理由抱怨美國不再幫助自己了,「如果我們不再是朋友,我為什麼要幫你?」他問道:「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變得更強大,不是很愚蠢嗎?」
胡偉表示,外交政策歸根究柢應該在是否有助於中國實現現代化、有助於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上做出,而不是領導人喜不喜歡某個國家。
中俄結盟代價慘重 學者籲勿重蹈覆轍
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不久,胡偉撰文批評北京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呼籲「不能與普亭捆綁在一起,需要盡快切割」,否則「必將受其連累」,應「選擇世界主流的立場」,並預測西方將更加團結等。一年來,俄羅斯陷入烏克蘭戰爭泥潭,胡偉後續撰文說,「一個民族不長記性,這才是最可悲的!」
回顧中俄關係的歷史,上海復旦大學教授、俄羅斯問題專家馮玉軍曾在微信上發文說,三次中蘇結盟,都以中國付出慘重經濟和政治代價而結束,分別是甲午戰爭後的《中俄密約》,俄國在東北的影響力如洪水一般鋪開;二戰後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喪失外蒙古近1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1949年後中蘇同盟一邊倒,中國捲入韓戰致美中關係極度惡化,幾十年間繁榮難再。
而與美國結盟不同,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崛起了。馮玉軍認為:「與美國的關係決定了中國未來的整體國際環境。」
陸與俄國技術合作 專家:難取代西方
然而,在與美國關係持續惡化的同時,習近平日前訪俄與普亭大談「兄弟情」,並尋求與俄國加強技術合作。
不過,哈德遜研究所的沃森對美國之音說,中俄在一些領域有互補能力,但無法取代西方關鍵技術,「當你考慮5G、通訊技術這一類科技時,中國可以貢獻出一些俄羅斯不太擅長的東西。另一方面,俄羅斯在生產噴射發動機和其他國防相關設備方面可能比中國強得多。」
但是他也指出,「如果你看看幾乎任何涉及計算晶片的領域,獲得尖端電腦晶片的唯一方法就是與少數西方公司簽訂供應合約,它們大多數位於荷蘭、美國和日本。」
所以,沃森說:「他們(中、俄)可以在一小方面相互幫助,但在與西方科技公司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上是沒有替代方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