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藉武力犯臺轉移內部壓力?專家:反製造更大壓力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中國經濟下滑嚴重,工資下跌、失業問題相當嚴峻,外界憂心中共可能會以對臺動武來轉移內部壓力。不過有專家表示,中共過去確實曾透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但前提是衝突必須可控、或者有其他政治目的,不可能為了轉移小壓力,反而與美日與北約全面開戰,製造更大壓力。

中國「長三角」和「珠三角」2大經濟火車頭熄火,失業問題嚴峻,年輕人失業率直逼20%,為緩解青年失業壓力,中共計畫動員30萬青年下鄉、振興農村。不過近期有媒體分析,對於中共這樣專制政權來說,也意味著可能發動戰爭來轉移社會壓力,比如說「對臺動武」。

不過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認為,這樣的推論並不成立。他進一步解釋,中共過去確實曾有因為內部問題,而想轉移壓力,例如1959年到1961年的大饑荒,毛澤東的「三面紅旗」經濟路線失敗,於是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爆發,但前提是這種衝突是可控的。

他再以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9年中共與蘇聯爆發珍寶島衝突為例,雖然雙方也有開火死傷,但並沒有演變成中共與蘇聯的大戰,所以這也是可控的衝突。

他表示,如果中共想借助外部軍事衝突來轉移內部壓力的話,通常這種衝突都是可控的、局部的,不會擴大成全方位的戰爭。「也就是說,不會為了轉移小壓力,反而去製造大壓力」。

「相對的,如果在臺灣海峽開戰,這樣的衝突根本不是可控的」,吳嘉隆表示,由於臺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全,是美國與日本的核心利益,更涉及日本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問題,若中共對臺動武,就等同於與美國、日本、北約同時開戰。

他說,中共也有對外發動過真正的戰爭,但是動機都是政治性的,要達成政治目標,而不是要轉移內部壓力。他以1950年的韓戰為例,當時中共剛建立政權,毛澤東在美國與蘇聯當中,選擇站在蘇聯這邊,所以用跟美國開戰,來贏得蘇聯的信任。

另外,1979年4月,鄧小平對越南發動戰爭。吳嘉隆分析,中共敢對蘇聯的小弟越南下手,當時的政治目的是要贏得美國的信任,換取美國對改革開放的支持。

他強調,開戰是要燒錢的,如果現在真的有足夠資金,乾脆在國內拼經濟、創造就業機會,而非去打一場不可控的對臺戰爭。更何況,中共對臺灣有紅色滲透,透過收買與統戰等等手段,要統一臺灣也不見得一定要使用武力,而是更多地可以使用統戰與情報戰、認知戰、信息戰等等「灰色行動」,從內部來攻破臺灣。

不過吳嘉隆強調,他並非指中共一定不會對臺灣開戰,而是理由不會是要轉移內部壓力,而是要追求更高的政治目標。所以只有當中共準備好真正打一場全方位的戰爭的時候,才會對臺灣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