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仔細傾聽爭吵的雙方,我們會明白,他們爭論的大多是一些小事。有時候,當事者即使心裡承認對方的觀點有合理之處,但是出於面子和不服輸的心態,雙方都固執的堅持自己的立場,甚至動輒互相指責。他們往往忽略了從自身找原因的重要性。
這讓我想起了一副對聯:
兩士辯,各自偏說對方錯。
三人行,學生不嫌老師輕。
這副對聯表面意思其實很簡單,即兩個爭吵的人都堅持認為對方是錯的;而在三個同行的人中,一個人的優點值得另一個人學習,不應因為年齡或地位低,就不肯向對方請教。
上聯中的「對方」除了指「另一方」,還可以理解為「正確的一方」或「對的一方」。中國文字的奧妙使得「對方」一詞在這裡具有深意,提醒人們對方往往是正確的一方。如果人們都能有這樣的思維,人際間的矛盾將會自然化解。這正是人們常說的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效果。因此,上聯也可以理解為:兩個爭吵的人都認為「正確的一方錯了」。
這就告訴我們,在爭吵中,人們常常因為缺乏理智或被情緒所驅使,將正確的觀點視為錯誤。這也符合一句名言:「寬容別人並不代表愚蠢,而不能寬容別人則是真正的愚蠢。」
下聯源自《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換言之,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選擇學習別人的優點,而別人的缺點,我們應引以為戒。不要因為別人有缺點,或者比自己年輕或地位低,就羞於請教,從而失去學習和改善自我的機會。
孔子自己就是向他人和年輕人學習的楷模。《三字經》中就有一句話:「昔仲尼,師項橐。」講的是孔子周遊各國途中,向年僅七歲的項橐學習的事。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項橐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從對聯的創作角度來看,上聯中的「對方錯」給對出下聯增加了一定難度,因為「對」和「錯」在詞義上相反。為了滿足這個要求,下聯用「老師輕」來對「對方錯」。「老」含有年長的意思,「輕」在這裡取年輕的意思,兩者在詞義上也相反。
這副對聯的另一個特點是,它表達了人們相處時兩種態度的對比,或者說一種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的過程。上聯表達的是互相指責、互不讓步,而下聯則是謙虛自律、相互學習。
中國曾是禮儀之邦,謙讓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謙謙君子」,「溫文爾雅」,「文質彬彬」,「謙和恭敬」,是以修身養性為基礎的。
在自己和別人的意見不合時,如果能想到這副對聯,想到對方可能是對的,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中的爭吵將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