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教練觀點】腦內行銷學

要影響消費者的腦,廣告與品牌洗腦有一定效果。(123RF)
要影響消費者的腦,廣告與品牌洗腦有一定效果。(123RF)

文/吳政峰(職涯青創顧問師)
「行銷」,看似為資本主義下社會運作的必然產物,其實並非全然如此,它的源頭,起因於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進而產生的各種「交換行為」,具有非常生物性的根源。舉例來說,為了滿足食慾,我們種稻、養稻、賣稻與買稻,甚至讓稻子有了自己的名字(即品牌),其目的不外乎為了讓更多人以「一定代價」享用「特定稻米」,以滿足其溫飽之需求,進而讓人類延續生命。

另一方面,人的生理結構,以「心」與「腦」二者最為重要。心掌管循環,推送氧氣與養分至全身,讓身體擁有「活力」(即活下去的動力)。而腦形成記憶、情緒、思考與信念等,讓生命擁有「智能與智慧」。也於是,心與腦二者,都是人類生命得以存續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更相輔相成。

近年來,行銷學的演進,已從單純的產品「交易買賣」,拓展到「消費心理學」,再到「感性工學」之體驗經濟,甚或是「數據分析」的科技智能。它已從實體走向虛擬,再從虛擬走向「實境虛擬」,看起來持續創新,其實換湯不換藥,生物需要與延續人類生命的本質,一直都沒改變。

若您問我,怎麼樣可以做好行銷?我的回答很簡單,乃是「捉住消費者的心」。若繼續追問,怎樣可以捉住消費者的心,我的回答也很簡單,那就是「影響消費者的腦」。

要影響消費者的腦,則可從「記憶」、「情緒」與「信念」中著手,像是視消費者為巴夫洛夫制約理論的「狗」,也因此,廣告與品牌洗腦有一定效果;也視消費者喜愛具愉悅感的「多巴胺」,而會創造幸福感、追求自我實現;又視消費者會脫困求生,在緊張或充滿風險情況時,他會快速分泌「腎上腺素」,以追求生命安全,而這時,「限時限量」的恐嚇消費與「保險公司」,就派上了用場了。

坦白說,去掉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眩神迷的行銷手法與科技創新後,「人就是人」,沒有什麼其他的新鮮事了。仔細想想,我們要吃、要喝、要性、要睡、要安全、要讀書、要玩樂,也會死。也於是,我們希望吃得好、喝得爽、睡得穩、有人愛、有安全、有知識、玩得盡興,更死得其所。人啊,世界之大,不過滄海一粟,我們終生「以虛為實」、庸庸碌碌,如夢一場。

到頭來,行銷幾點零,不過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