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中南社宅推動幾乎都遇到重重阻礙,國家住都中心副執行長柯茂榮23日表示,用地取得不見得難在來源,後續協調問題才是關鍵,主要民眾有社宅會拉低周圍房價的迷思,通常至少要半年以上時間協調。
住都中心推動新北市汐止區「崇德好室」社會住宅,儘管社宅預定地為一塊平整空地、無拆遷爭議,但居民仍怨聲載道指公共停車場恐消失,甚至引來市議員及立委關切;負責執行的住都中心只得調整設計圖,將地下3層規劃為地下4層,要額外花費1億元經費、新增約30個車位。
柯茂榮表示,「每塊土地都一定有問題,沒有乾乾淨淨的」,不見得是用地取得困難,後續協調包括拜訪里長、與當地里民說明未來規劃,還回開會耗時至少都要半年以上。他舉例,軍方握有較多土地,但住戶卻把圍牆蓋在軍方圍牆之上,多地也有違占、違建等情況。
柯茂榮認為,社宅土地取得困難有兩關鍵,一是民眾認為會拉低周圍房價,導致抗議聲浪巨大,此情況臺中、臺難皆有案例;二是社宅住戶有部分是低收入戶,可能影響當地居民素質等負面印象,不論在雙北、桃園的社宅說明會中都有紀錄。
根據房仲業者統計,雙北市戶數500戶以上十大社宅,過去一年周邊1公里內的住宅實價全數走揚,漲幅最大逾14%。前臺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指出,由於社會住宅逐步完工,居民看到「社宅也能是好宅」,才慢慢去除嫌惡設施的各式負面標籤。
韓國政府從1990年代推動至今,社會住宅數量穩定成長,占住宅存量已經逼近8%。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分析,韓國應是OECD中,唯一還在宣誓要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的國家,光制度化方面就值得臺灣學習。
「國外社會住宅存量高,重要關鍵是採輪候制(即登記排隊)」彭揚凱認為,社會大眾不論黨派、緊盯所有政治人物,盼能透過匯聚龐大政治壓力,持續關心社宅建置進度;營建署官員則表示,目前社宅的確是僧多粥少,預估最快在2025年全面推動輪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