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經院在25日下修今年經濟成長至1.66%,宣告無法「保2」,臺經院說,2023年景氣續呈內溫外冷。不過,臺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則提到,儘管經濟數據下修,但內需表現好,跟前2年經濟成長6%的「空包彈」比,今年民眾反而感受比較好。
臺經院這次下修經濟成長0.65個百分點,至1.66%,他們說,雖然民間消費動能穩健,但民間投資趨向審慎,加上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美歐下半年經濟前景仍不樂觀,雖然國內通膨已趨緩,製造業存貨量指數年增率已有所縮減,但考慮到下半年變數仍多,因此調降經濟成長率預測。
臺經院院長張建一說,觀察美、中兩國經濟情勢,是美國有撐,但中國出狀況,原先外界對其解封後有所期待,但現在可能進出口、投資與民間消費等三架馬車都有問題,青年失業率甚至高達21%,這還有被低估的情況,「中國封控3年,民眾消費習慣有沒有改變,這值得關注。」
他說,全球經濟成長沒過去高,但臺灣主要是過去3年墊高基期的關係,今年在通膨的影響下比較辛苦,台積電這次的法說會釋出的消息就沒前幾次樂觀,而臺灣出口變差,也影響到投資意願,特別是過去仰賴半導體投資,這成為經濟成長下調的一大因素。
不過,張建一說,民間消費表現則很不錯,第一次成長超過6%,第二季可能更高,今年經濟反而是靠零售業跟餐飲業支撐,後續還要看六千億公共工程的落實情況,牽動經濟成長的調整。
另外,他說,儘管下半年不確定仍高,產商看壞的比重增加,但科技業還是有曙光,但這不是來自於貢獻還不大的Ai,而是來自資通訊、個人消費的需求,不過在通膨時代,IPHONE是奢侈品,需求會不會那麼強勁,仍有待觀察,「科技業還是有機會。」
傳產部分,張建一說,中國接近通縮,物價成長率幾乎是0,內部經濟結構出問題,如果他們經濟好起來,確實可能帶動原預料的進口。
物價部分,台經院指出,受到服務類通膨僵固性、國際地緣政治風險與氣候變遷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降幅有限,預測2023年CPI成長率為2.15%,較前次預測下修0.05個百分點。
「大家不要對CPI太樂觀」,張建一提醒,若俄烏戰爭惡化,或是聖嬰現象帶來氣候異常,影響大宗物資價格,都可能使通膨再起。
另外,媒體詢問近期Ai是否有過熱的情況,張建一坦言,Ai短期過熱,長期要關注財報,但不至於像2000年網路泡沫化一樣。他說,現階段Ai晶片需求高,但還僅限於B2b,要到B2c、筆電應用Ai晶片可能要到2027年。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說,去年科技業談的是元宇宙,而今年年初原初科技產業沒看到太大的主軸,等到第一季季底Ai題材發酵,看到科技業新的寄託主軸,但仍要等到未來Ai商業模式的建立,隨著應用領域的提升,未來3~5年全球Ai市場的規模可達1500億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