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國暴雷事件層出不窮,恆大、碧桂園、中植系中融信託接連出事,連標普(S&P)大中華區企業信用評級主管張積豪都坦言,中國房市正在發生的事情「前所未見」。學者認為,中國房市危機帶來的恐慌情緒,恐加速市場流動性緊縮,除了衝擊中國實體經濟,可能將進一步影響臺灣經濟表現。
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謝順峰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謝順峰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2020年中國政府祭出「三道紅線」政策成為房市的緊箍咒,對地產開發商的高槓桿操作具備很大殺傷力,加上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等因素影響,不少廠商為去風險化從中國撤離,以及中國當局「共同富裕」政策思維,可說是民間消費與投資信心的多重打擊。
他說,中國房市爆雷情形,除了大家普遍知道的爛尾樓現況外,市場上也出現二手房大量拋售,導致新屋更賣不出去,造成惡性循環。
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2季底止,全體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曝險總額已降至新臺幣1.01兆元,曝險占上年度決算後淨值降至23.91%,雙創統計新低,他表示風險應該可控。
謝順峰提醒,以金融面來說,臺灣有一家銀行在中國設有子行,可能當地業務最全面且深入,受到的衝擊應該最大。
留意陸銀行擠兌壓力 釀流動性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民眾投資屬性比較保守,在中國大陸其實陸續降息的態勢下,為尋求更高報酬,很多人可能把錢放在利率較高的民營銀行或中小型銀行,甚至購買理財商品,但這些銀行與地產開發商或多或少有往來,不排除這些銀行有擠兌壓力,造成流動性的危機。
「聽到恆大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民眾對於其他房地產開發商發行的債券,也可能會急於贖回」,謝順峰認為,主要擔憂恐慌情緒加速市場流動性的緊縮,先影響在中國當地的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再蔓延出來到臺灣或其他國家和地區。
中國恆大集團17日在紐約曼哈頓,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5章聲請破產保護,該法旨在保護正在進行重組的非美國公司免遭債權人起訴或扣押在美國的資產,是否造成骨牌效應,讓很多中國企業仿效向美國申請破產保護?
對此,謝順峰表示,很多公司都會這樣處置,藉此獲得更多空間讓公司重組,來保障債權人、投資人的權益。至於碧桂園、SOHO等企業是否跟進,應看每家公司的還款策略而定。
傳央企、國企欠薪 擴及中國各省
中國房市信心崩盤,無論新屋或中古屋價格均呈現下挫。中媒報導,中國央企、國企也挺不住了,欠薪情況在中國各省頻傳;由於目前爛尾樓比比皆是,建築工程領域企業付不出薪資,中國全國已接近2,001家遭通報或處罰。
中媒「金融街電訊」指出,上海某建築設計院於日前發布停工通知,自6月29日起,全員停工3個月,復工需要等待公司通知,理由是受到大環境影響,公司業務大幅下降、經營困難,目前也沒有新的設計項目;不過,這家公司去年才看好疫後復甦的商機,在兩地開了新的分公司。
有網友表示,山西國企(中鐵建設)已半年未發薪,衝擊許多人認為國有企業較穩定的思維;另一名網友指出,僅編制內員工才會被拖欠薪水,若是派遣員工就會直接被裁員。
此外,中媒指出,無論發達地區、落後地區都是泥沙俱下,中國境內包括雲南省、上海市、台州市、馬鞍山市、合肥市、湖北小縣城和西藏自治區,已全方位淪陷。
學者:不景氣與欠薪 非短期現象
對此,謝順峰表示,近期看到碧桂園、SOHO中國陸續暴雷,且恒大集團早在2021年發生跳票,持續調降月薪並精簡人力,由此就能看出整體中國房地產業的不景氣,以及相關欠薪狀況並非短期現象。
綜合媒體報導,中共當局一直端出政策刺激經濟復甦,官方心態似乎認為「老百姓手裡還有很多錢」,應該快花錢刺激消費,否則中國經濟將澈底崩盤;但站在中國人民立場,仍冀望政策力道強度再加強,形成一種「百姓認為政府還有招,政府以為百姓還有錢」的窘境。
去年以來,已爆出許多中共公家部門發不出薪資的情況,針對「財政危機」將如何影響中共政權?政經觀察家范疇曾向《大紀元時報》指出,當中共的所謂「強力部門」(軍隊、警察、情報國安部門)都領不到薪水時,這就是最有指標性的現象;若連維護中共政權的「槍桿子」系統都沒錢,表示財政真的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