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詩歌黃金時代的唐朝,採蓮曲的創作亦發展至極盛。採蓮,不僅是一項農業活動,一場歌舞表演,一類文學作品,更成為人們心中一種美的象徵。
南朝宮廷餘韻 初唐帝王詩
隋唐時期,歷經南北對峙的華夏大地歸於一統,在風俗、文藝方面也不斷融合。曾經備受南朝貴族青睞的植蓮、採蓮雅事,繼續於隋唐宮苑綻放光彩。隋文帝時期,曲江畔的皇家園林更名為「芙蓉園」。隋煬帝作樂府詩《都江夏》,其中一節描繪揚州蓮塘的旖旎風光:「菱潭落日雙鳧舫,綠水紅妝兩搖漾。還似扶桑碧海上,誰肯空歌採蓮唱。」
初唐時期,採蓮活動在北方愈發成為盛事,王勃《採蓮賦》云:「雖跡兆於水鄉,遂風行於天下。」皇家園林遍植荷花,引得許多文士為之賦詩。初唐詩人如杜審言等,他們在遊園侍宴時望見朱華冒綠池的景緻,也忍不住寫下「池蓮摘未稀」、「夏早摘芙蕖」等題詠採蓮的詩句。
有一首帝王詩,可作這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採蓮曲,即唐太宗的《採芙蓉》。其辭為:
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
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
游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
蓮稀釧聲斷,水廣棹歌長。
棲烏還密樹,泛流歸建章。
《古今樂錄》載:「《採蓮曲》,和云:採蓮渚,窈窕舞佳人。」宮廷內的採蓮活動,逐漸演變成帶有娛樂性質的歌舞藝術。這首帝王詩,首句用一「戲」字,暗示歡宴氛圍;末句用典「建章」,代指皇都宮殿,表明描寫的主體是一次宮宴演出。宮廷舞姬蕩舟方塘,在細浪浮動、暗香吹送的美景中翩翩起舞。
她們舞姿優美,舞藝精湛,動作急促時,身上的珠玉配飾也發出悅耳的撞擊之聲,似乎黃鶯、鳧鳥都為之陶醉、傾倒。動作舒緩時,環佩之聲也漸漸止息,代之以陣陣悠長的棹歌。歌舞結束,君臣盡歡,回歸各自的宮殿、府邸。
唐太宗的詩歌,仍然延續南朝宮廷詩歌的餘音。然而正如唐太宗在《帝京篇序》中說的:「予以萬機之暇,遊息藝文」「皆節之於中和,不系之於淫放。」他筆下的採蓮歌舞,褪去前代綺豔浮華的聲色氣息,代之以有節制的歡樂情緒,而且詩歌用詞典雅工整,體現了盛世君王的恢宏氣度。
道盡天下離人怨情 文人詩傑作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以採蓮為題,作一詩一賦,集前代採蓮文學之大成,更引領了唐朝文人創作採蓮曲的風尚。以詩歌《採蓮曲》為例,它沿用樂府舊題,描寫了一位採蓮姑娘對征夫深切思念與真摯情感。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櫂蘭橈下長浦。
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
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
今已暮,採蓮花,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這首詩書寫採蓮女及其情感,都有獨到之處。詩人延續了以花喻人、花面相映的寫作手法,然而,蓮池與女子之美,只為烘托沉鬱傷感的離情別恨。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象徵採蓮女子細膩入微的情懷,抒發她對戀情的珍視與忠誠。
結尾部分則展現了夜晚江風浩蕩、江月徘徊的悲壯情景,採蓮女不忍離去,並且遇到更多的飽受離別之苦的採蓮女。她們互相問候、分享消息,共同思念遠在天邊的征夫。
全詩語言流麗,才氣飛揚,雙關、頂真、對偶、用典等手法運用自如。更重要的是,王勃的作品,使得採蓮文學主題更加豐富,境界更加開闊,昭示著盛唐採蓮曲的繁榮。
詩仙妙筆 作採蓮曲之絕唱
在整個唐朝,採蓮詩歌貫穿始終。許多知名的大詩人,或漫遊求仕、或外放為官,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飽覽各地山水名勝。而清新的出水蓮,秀美的採蓮景,極為契合詩人們風流蘊藉的才華,激發出他們浪漫飄逸的靈感。詩人們為之欣賞、陶醉,吟詠眼前圖景,寄託個人情懷,共同將採蓮文學推向高雅清麗的高峰。
「詩仙」李白的《採蓮曲》,一定是不容錯過的千古絕唱。其詩為:
若耶溪旁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這首詩作於李白漫遊會稽之時,描寫吳越女子採蓮的歡樂場面和優雅姿態,並通過岸上少年郎的徘徊留連,突顯採蓮女的豔麗迷人。
詩歌前半部分正面刻畫採蓮女。首句開門見山,採蓮女在清澈的若耶溪邊款款出場。「若耶溪」,既是詩歌背景,也是西施浣紗處,詩人用一個地點便交代了行蹤,並且用西施美貌暗寫採蓮女容貌姣好。「笑隔荷花共人語」,一句話包含採蓮女的神態和動作,她們在荷花叢中時隱時現,陣陣笑語卻傳遞出她們逍遙嬉戲的歡悅心情,展現出一種朦朧夢幻的美感。
第二聯則生動的表現出明豔嬌俏的採蓮女。暖日當空,採蓮女的新妝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薰風吹拂,採蓮女的長袖揮灑出清甜的香氣。這兩句對仗工整,描摹出人與荷花相映的採蓮圖,清新自然卻又美不勝收。
下半部分,詩人的目光從湖心轉向岸邊。陌上垂楊依依,掩映著三五成群的少年郎的身影。他們騎馬出遊,被採蓮女的歡聲笑語吸引而來,於是徘徊搔首不忍離去。岸上少年氣宇軒昂,舟中女兒嬌美可人,他們脈脈含情,又構成一幅唯美的邂逅圖。
最後一聯描寫是少年男女分離的場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駿馬飛馳而去,振落片片落花,少年郎終要離去。回想當時初遇的種種情形,只覺斷腸之悲湧上心頭。這份傷感,既是採蓮女和遊冶郎共同的悲傷,也是詩人感嘆時光與個人遭遇的愁思。
李白的詩作,麗景麗句,如在眼前,佳人佳境,綺而不豔。或許是出於對採蓮女的偏愛,他還塑造了許多風姿各異的採蓮女。
如《越女詞》中嬌羞含蓄的,「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將女子情動於中卻矜持守禮的矛盾心情,刻畫得微妙傳神;《淥水曲》中多愁善感的,「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見蓮花而引發相思,以明麗好景反襯心中愁緒;《湖邊採蓮婦》中深情忠貞的,「願學秋胡婦,貞心比古松」,以秋胡婦自比,以古松喻真心,表達了女子對情感堅定不移的心志。
人面映荷花 風華無限採蓮人
膾炙人口的採蓮曲,吟唱的是採蓮之事,最終讚美的還是採蓮人。唐朝詩人不約而同的,將筆墨集中於展現採蓮女的美麗形象與純真情感。
「夏衫短袖交斜紅,豔歌笑鬥新芙蓉。」採蓮女短衫紅豔,幹練又便於勞作,猶勝映日荷花,她清歌悠揚,那自信明豔的神態,彷彿與那新開的荷花「比美」。「白練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釵妝梳淺。」白練束腰,表現形體曲線,薄施淡妝,勝卻珠玉雕飾,採蓮女的服飾崇尚自然美,正如她純潔的內心和脫俗的品位。
「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女子容顏如花,採蓮女偏要與荷花一較高下,不僅心思靈巧慧黠,更反映出夫妻間情感融洽和美。「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她用一個拋蓮子的動作,表達愛慕的心意,又因被人窺見而害羞,盡顯少女質樸又細膩的情感。
最善於描畫採蓮女形貌的詩篇,王昌齡的《採蓮曲》(其二)絕對是上乘佳作: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前兩句以荷花喻人,並不算新鮮的寫法,然而它化用南朝詩歌「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並用「裁」、「開」賦予畫面流動的生氣。
詩人匠心獨運,巧妙將採蓮女和自然環境化為一體,辨不清哪是蓮花、哪是採蓮人?於是第三句引出觀賞之人「亂入池中看不見」的錯覺。悵惘失神之際,蓮花叢中悠然傳出飄渺的歌聲,這才恍然大悟,「聞歌始覺有人來」。採蓮女彷彿神祕的精靈,隱匿在池塘中,更增加了詩歌的情致和韻味。
將採蓮女情感描繪得惟妙惟肖的佳作,當推白居易的《採蓮曲》: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詩歌開篇即是一片浩渺無邊的蓮塘。菱葉在清波中迴盪,荷花在微風裡搖動,荷花深處,一條小船幽幽駛來。詩人不直接描寫採蓮女的形貌,而是側寫荷葉荷花的婀娜搖曳,暗示了採蓮女的翩然靈動;側寫船隻的緩緩飄搖,營造出「千呼萬喚始出來」般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詩歌下半部分,講述一個生活細節:採蓮女偶然遇到情郎,激動而羞澀,欲說還休,用低頭微笑掩飾自己的情緒。採蓮女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裡,一不留神,頭上的珠釵掉落水中。詩歌結尾的場景,進一步暗示了少女嬌憨可愛的情態。詩人通過動作、表情來突出採蓮女的性格與情韻,描寫生動逼真,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採蓮曲,從萌發到繁盛,跨越千年而傳唱不衰,已經成為古人心中永恆的美好畫面。詩歌裡的姑娘,美自天然;詩歌裡的故事,簡單純粹,永遠散發著清水芙蓉的馥郁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