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中國墓葬文化 看見千年族群融合

考古秦皇陵歷史,羅森認為,不應該只把重點放在兵馬俑、銅器等,整個陵寢的規劃,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123RF)
考古秦皇陵歷史,羅森認為,不應該只把重點放在兵馬俑、銅器等,整個陵寢的規劃,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123RF)

文/記者葉如姻、陳品旭、徐翠玲
從安陽殷墟到秦始皇墓,唐獎漢學獎得主羅森指出,中國古代墓葬文物及墓穴工程,展現中原文化往外擴展,同時也吸納外族文化,而當時中原周邊的國家也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她也提到,中國古墓工程複雜度超過埃及金字塔,但在國際學術上並沒有太多討論。

唐獎得主羅森與故宮副院長余佩瑾(左)合影(記者葉如茵/攝影)唐獎得主羅森與故宮副院長余佩瑾(左)合影(記者葉如茵/攝影)

羅森(Jessica Rawson)近期受邀到故宮演講,以「如何看待古代中國大墓中的珍寶」為題,從安陽殷墟談到秦始皇陵,解析墓穴建築與墓葬文化變遷,所呈現中國古代跨越千年、橫亙東西南北的民族與文化交流、融合。

民眾帶孩子一起聆聽演講,會後與羅森互動。(記者葉如茵/攝影)民眾帶孩子一起聆聽演講,會後與羅森互動。(記者葉如茵/攝影)

關於安陽殷墟,羅森說,安陽殷墟是商朝君王的墳墓,特色是挖得非常深,在同時期的美國、歐洲、日本或中國華南地區,都沒有技術開鑿到這麼深,卻沒什麼人討論,「非常奇怪。」

安陽殷墟深度為14公尺,等於四層樓高。羅森認為,之所以挖得這麼深,與黃土高原的地質有關。古代墓葬一開始都比較淺,深挖可能源自挖井,且墓穴深度代表墓主身分、地位。

不過,殷墟五號墓——婦好墓,墓穴規模小也不深,墓主是商王的妃子,「她的地位,我認為比較高」,羅森說,她的墓挖掘的深度,在碰到地下水水位時就停止了,可能是因為信仰或建築結構緣故,但為什麼碰到水位就停止挖掘,留給大家深思。

「在中國南部華南開鑿這麼深的墓就不太容易。」羅森表示,湖北包山二號西周楚墓比較淺,墓穴裡有坡道,此時北方墓葬、祭祀習俗已開始往南傳。

湖北包山二號西周楚墓。(潔西卡.羅森提供)湖北包山二號西周楚墓。(潔西卡.羅森提供)

羅森也提到,商代的墓忽然出現,跟新石器時期的墓有一些關聯,令人非常好奇到底商朝的人是誰?從哪來?特別是晚商時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墓穴傳統。

多元族群、文化 東南西北大匯合

從商到西周,墓葬漸漸出現外族所帶來的影響。羅森舉陝西寶雞(弓魚國)墓為例,寶雞墓是男女合葬雙墓。墓穴文物包括銅器、劍、刀刃等,象徵他們是中原漢人,可能是周朝伐商的盟友。墓穴發現的劍,很明顯不是商代用的武器。從寶雞墓,可看到多元族群與周結盟共同伐商,一路往西南到四川成都十二橋,都有部族與周結盟。

關於晉、霸國、倗等周朝諸侯國的墓葬,羅森指出,晉的墓穴出土銅器比較特殊,晉人可能對南方或北方外地動物很感興趣,就仿製了動物造型銅器。

倗國鑿出非常深的垂直墓穴,應該是北方黃土高原住民所帶來的傳統,「裡面的人物是蒙古造型,為什麼是蒙古造型不得而知、不確定為什麼。」霸國的墓內部,龕位有點像黃土高原窯洞居住方式,設置空間放置盆、銅器、比較貴重的寶物等。

墓葬建築與文物也反映出西元前9世紀,周失去寶雞領土,開始往洛陽遷徙。如陝西梁帶村芮國墓,芮國君王與兩個妃子合葬,當時祭祀方式跟以往不同,是以陪葬銅器數量象徵地位。

羅森指出,芮國君王的大妃子(或王妃),陪葬銅器規模比君王還大,象徵她可能來自北方黃土高原;墓中文物包括上好的銅器、金器如腰帶、匕首,以及鐵刃刀,顯示芮國君王是上層精英,且跟北方交好,所以能取得當地沒有的黃金;而他所配戴的珠飾樣式,大概在當時流行150年左右。

除了周朝遷徙外,外圍的民族開始往中原的邊緣搬遷。北京玉皇廟墓是以外族方式埋葬,墓穴可能含有馬或牲畜等獸首,中間擺放棺木,周遭圍繞青銅器,有小型動物造型飾物,可以佩戴在身上,如金色老虎,可能作為項鍊的墜子,還有皮帶扣環,都是外族的葬法。

安徽圓墓 與遙遠蒙古有關?

比較特殊的是南邊西元前600年安徽蚌埠戰國墓。羅森指出,奇特的地方是土丘,不是中國墳墓常見結構,還有墓本身是圓形造型非常少見;墓穴內有小墓穴埋葬隨從,還有另外的區域放置樂器、銅器、儀器等;棺木外邊不是直線,而是曲線的造型,這些都是蒙古南邊內蒙古墓葬特徵。

安徽圓墓跟蒙古北邊阿爾然(臺灣譯阿爾贊)2號墓相似,墓穴結構都有階梯,中間有塊臺階,周遭是用土仿製的石頭造型,可能供人觀看葬禮進行使用。羅森認為,為什麼要用土仿造這麼多石頭,且出現在華中、華南地區,很值得探討。安徽與阿爾然兩者地理相距非常遠,可是墓的構造卻非常接近,可能是東夷及東海岸地區居民遷徙路徑。

類似的墓葬設計在山東也有發現。山東墓穴內部也有放置文物的箱子,或有動物造型容器。埋葬方位也是東西向,旁邊留有空間讓人來參與埋葬儀式,墓中文物出現斧頭,跟西伯利亞或蒙古地區造型比較接近,顯示當時山東可能跟西伯利亞東部或蒙古有接觸。羅森推斷,當時一些來自北方的世族,不是以戰爭影響該地,而是以和平、漸進的方式進入山東居住。

還有一座5世紀左右挖掘的墓,在中國比較北邊的地方,他們受到的影響應該是來自北邊的民族,墓裡同樣用到很多石頭,埋葬排列的方向也是東西向,也用到金或動物雕像,看得出來墓所代表的含意,來源非常複雜,後來在山西、陝西、河北,都有發現類似的墳墓,這象徵古代中國有能力把周遭的民族融入,吸收他們的所長,然後融入文化當中。

「山東齊國墓有很具體的來自外族的特色,」羅森表示,後來也慢慢被吸納到中原的傳統當中。墓穴中有馬的遺骸化石,據說周遭埋了600匹馬。燕國、中山國都有類似的埋葬做法,表示他們可能接收北方的習俗,如墓穴中有隨從的位置,墓穴中間圍一圈石頭,外面也有埋葬馬匹,還有一些土丘、造型類似東周器皿的陶器。

羅森指出,黃河文物往東、往南發展,祭祀的方式也往外擴展,同時也吸納外族的做法,當時齊、吳、燕、中山國等,都受到北方影響。

哈薩克鞍具到中原 為秦始皇所用

陝西寶雞益門村秦公墓所出土的文物皮帶頭有勾、扣釘,還有槽讓皮帶通過,設計靈感來自草原民族。羅森表示,草原民族常使用皮帶扣環,它們並不是抄襲,算是轉化成裝飾性用途,又帶有一種對草原民族的回應。

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的文物。(潔西卡.羅森提供)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的文物。(潔西卡.羅森提供)

她也提到,在安徽圓墓當中,用土做出石頭的形狀,也是一種轉化,透過轉化、整合方式,把外族的活動、文物造型納入自己的文化當中。

阿爾贊二號墓及陝西益門村秦墓的出土文物。(潔西卡.羅森提供)阿爾贊二號墓及陝西益門村秦墓的出土文物。(潔西卡.羅森提供)

甘肅南部馬家塬M16號墓也具有外來特色。羅森說,墓中有文物、戰車、金腰帶、獸首。根據其中馬的鞍具上有比較長的流蘇、S型造型夾片、尾端皮帶,她認為墓主來自哈薩克,鞍具的夾片設計被運用在秦代,在秦始皇兵馬俑當中看到這種造型。

而在哈薩克、西伯利亞交界的山區當時人們非常富裕,產金礦、養馬,鞍具所使用的夾片,從哈薩克到馬家塬再帶入秦朝,後來為秦始皇所用。

她表示,中國古代人們非常有智慧,能夠把外族的技藝、各種技術、文化,運用在自己的文物當中。

秦始皇陵建築工程浩大。(panoramio/維基)秦始皇陵建築工程浩大。(panoramio/維基)

秦始皇的陵墓工程更加浩大,透過遙測的方式估算,它上面的土丘大約30公尺高度,下面也有30公尺的深度,加起來共約60公尺,等同於20層樓高,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它也有石頭圍繞在墓穴周遭,石頭不是粗糙而是細緻製作,墓穴周遭也有階梯,環繞中間的墓。

商代遺址安陽殷墟。(潔西卡.羅森提供)商代遺址安陽殷墟。(潔西卡.羅森提供)

秦皇陵內部設計也很細緻,可以看出來是經過非常縝密詳細規劃的。羅森說,秦始皇的陵墓設計可能聘請熟悉東、西方文化的顧問,提供了很好的意見。所謂東方,就是在華東地區,類似齊國、燕國的這些陵墓,同時也結合了西方的文化。

她表示,考古秦皇陵歷史的時候,不應該把重點只放在兵馬俑,或當中所挖掘出來的銅器,其實整個陵寢的規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