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美中終將脫鉤 只是漫長

中國原本是美國最大的商品輸入國,現在已經排名第三,低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加上歐盟就排名第四。圖為卡車在中國江蘇如皋港載運煤炭。(STR / AFP)
中國原本是美國最大的商品輸入國,現在已經排名第三,低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加上歐盟就排名第四。圖為卡車在中國江蘇如皋港載運煤炭。(STR / AFP)

【記者李圓明/報導】美中貿易戰以來,脫鉤和新冷戰已經成為美中關係的兩個關鍵詞。專家分析,與美蘇兩極對立不同,美中經貿牽連很深,美國已經認清中共的威脅,採取脫鉤策略應對新冷戰,只是這個過程很漫長。

今年11月初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前夕,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多次發表言論,稱美中經濟完全脫鉤「根本不現實」。她說,「如果我們的經濟完全分隔開,或者政策導致印太地區國家被迫選邊站隊,那將產生全球性的重大負面影響」,「我們對這樣一個分裂的世界及其災難性影響毫無興趣。」

路透社報導,葉倫試圖緩解人們日益加深的憂慮,即全球經濟將按照地緣政治分裂為分別由美國和中國主導的兩個陣營。

學界認為,美蘇競爭和美中競爭的不同,主要是經濟上的勾連。美蘇經濟都是自成體系,聯繫很少。而美中經濟高度聯繫,目前的「脫鉤」僅限於擺脫核心供應鏈的依賴,並沒有退出中國市場。

競爭激烈 管控分歧

政經學者鄭旭光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從貿易戰一開始,美國就沒有想讓中國成為前蘇聯,或者和中國成為冷戰的局面。但是美中之間有一種新冷戰的跡象:劇烈的競爭,加上強有力的管控雙方分歧。

他回顧,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興起,改變了原有的格局。蘇聯解體之後,中共這種赤色的後極權形態長期存在,它不想改變,依然會發揮政治經濟影響力,甚至文化影響力。現今美國所面對的中國,並不比當年的蘇聯弱。

今年9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華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演講,指出拜登政府處在「歷史拐點」,後冷戰時代正在終結,新的時代正在開啟,並點名中俄是威脅。

鄭旭光說:「實際上拜登政府非常清楚,這是一場新冷戰,不同於前蘇聯的冷戰。這種新冷戰的特點,就是美國和中國的經貿關係牽連很深,超過二戰前跟日本與德國的關係。美中兩國不是同一個體系,但是牽連的關係比過去類似體系還要深。」

「美國慢慢看清,跟中共接觸會滋長它的力量。」鄭旭光說,「全世界最有錢的政府就是中國的中央政府,它的盤剝率(輾轉剝削後取得的利益)高,所以這是給自己樹立非常危險的對手。我覺得美國有逐漸脫鉤的想法,這個想法不會改變。」

冷戰結束後 西方過於樂觀

全球化一方面是互利的,但是在地緣政治上,崛起的大國有可能取代美國或者形成挑戰。鄭旭光分析,這就是美國所說的,中共政權是唯一既有意願,也有能力挑戰美國秩序的大國;這個挑戰在局部地區,可能讓美國處於劣勢。

鄭旭光提醒,「葉倫是很強的經濟學者,主要從美國的經濟利益出發,她也提到和中國的貿易關係,要考慮國家安全、人權、公平貿易等因素,但是顯然沒有從地緣政治角度著手,這是總統拜登必須考慮的。」

有關美蘇對峙,鄭旭光說,冷戰是意外的結果,當時一直有各種代理人戰爭,陣營對壘的成本相當高,危險也非常大,例如核軍備競賽;冷戰結束,西方鬆了一口氣,認為全球化是美好的時代,「有點像19世紀的樂觀情緒,實際上就是低估了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力量」。

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取消「最惠國待遇和人權掛鉤」的原則,這被視為新全球化秩序到來的象徵。2001年,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

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鄭旭光表示:「實際上,尼克森敲開中國的大門時,除了想從越南(指1955-1975年越南戰爭)撤出身來,需要中國的合作,還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讓這麼多異域的人生活在封閉狀態,因為那對世界非常危險,前蘇聯就是那種狀態,所以澈底的冷戰不是美國的選項。」

美中脫鉤中的政治考量

美中關係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重要的雙邊關係。在去年,美中領導人在峇里島會晤,拜登承諾「五不四無意」,即不尋求改變中國(中共)體制,不尋求新冷戰,無意尋求與中國脫鉤等。

「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拜登的說法是往後退,實際上就是想和平競賽」,鄭旭光分析,「在任者都想維持局面,拜登就是把共產黨搞倒,如果經濟不好人民也會用選票讓他下臺;經濟好了,就算共產黨又強大一些,人民也會繼續支持你當政,這就是所謂的孤立主義情緒。」

美國的情況是,即使美國的兩黨、人民都煩透了中共,但是如果美國和中國立即脫鉤,政府馬上就垮臺。鄭旭光指,「原因很簡單,因為物價會飛漲,人民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要求,政客你必須自己找到平衡。」

中國的情況是,習近平主要考慮權貴的影響力,他不用太考慮普羅大眾。鄭旭光說,「習一直在做要脫鉤的動作,因為脫鉤對他最有利,越脫鉤他的習家天下越安全。大家都成了傻子,都沒資訊管道,他搞什麼《反間諜法》、《國安法》,他掌握刀柄(比喻權力)的這些部門,都是經濟脫鉤的助力,這是加速師的主要來源。」

俄烏戰爭及疫情期間產業鏈的斷裂,顯示出全球化非常脆弱的一面。鄭旭光說明,現在不管歐洲還是美國都是部分脫鉤,就是去風險、多元化、友岸合作(friendshoring)、近岸委外(把業務外包給鄰國)、本地生產等,「這裡有政治考慮,也有非政治考慮,他都需要不完全和中國綁在一起,不完全按照經濟利益的大小來考量貿易」。

換言之,西方是在管控脫鉤的風險,包括中低階產業,寧願讓墨西哥、越南去生產。鄭旭光說:「實際上美國在脫鉤上採取的是且戰且退的辦法,保持著接觸,但是慢慢的退。雖然去年美中貿易額創新高達6,900億美元(約新臺幣22兆元),實際上,中國原本是美國最大的商品輸入國,現在已經排名第三,低於加拿大和墨西哥,加上歐盟就排名第四。美國是真正在進行脫鉤,這是政治策略。」

中國方面,鄭旭光說:「2020年習近平提出以『內循環』為主,也是準備跟美國隔開,去統一臺灣,不惜跟美國一戰。就是主動脫鉤,不是完全斷開;關鍵的東西,比如糧食得自足,一些重要的原材料要自足,但是這樣成本會非常非常高。如果真的要搞內循環,中國民眾的生活水準會下降。」

美國防止中國變成前蘇聯

近10年來,美國不斷推進重返亞太戰略,遏制中共。在軍事和政治層面,美國和亞太多國有雙邊的軍事同盟條約;在經濟層面,推出印太經濟繁榮框架和《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

鄭旭光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速降下來,人們掙錢不容易,他就會關心政治所帶來的影響。窮人要福利,中產階級要權力,會對整個權貴集團形成壓力。全球化造就了幾億人的中產階級,很多人很有見識,從彭載舟(發起四通橋抗議)、從「程編隨想」(中國知名部落客)的做法看,這種孤膽英雄非常多,到時候可能就匯成一股潮流,防不勝防。」

美中高層交流之際,經常出現裴洛西訪臺、間諜氣球等升級緊張的事件。鄭旭光說,「這些以後會大量出現,美國政客不會幻想美中關係還會回到過去,實際上美國要防止中國變成前蘇聯。拜登一直在強調管控競爭、管控分歧。美國沒有心情玩冷戰那一套,但是習近平就認知不到。」

鄭旭光認為:「美中脫鉤是痛苦漫長的過程,脫鉤過程中可能共產黨就垮掉。最不幸的就是脫鉤完共產黨沒垮掉,它變成另一個北韓,那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