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東渡扶桑了夙願 共盼未來結聖緣(一)

鑒真和尚成功東渡日本後,備受尊崇,使佛教成為當時的國教。754年4月初,鑒真在東大寺盧遮那殿前設戒壇,為聖武天王授菩薩戒。圖為奈良東大寺。(123RF)
鑒真和尚成功東渡日本後,備受尊崇,使佛教成為當時的國教。754年4月初,鑒真在東大寺盧遮那殿前設戒壇,為聖武天王授菩薩戒。圖為奈良東大寺。(123RF)

文/呈實
唐朝天寶年間,鑑真和尚經歷十載,成功東渡日本後,備受尊崇,被封為「大僧都」,並建立正規的戒律制度,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

「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鑑真東渡為尋「真法」,抑或尋覓更高境界的「真」?昔日精進修行的鑑真、長屋王、聖德太子等一眾人,若生於當世,定會八方尋找未來佛,並篤信修得真法。

2020年春,大陸疫情蔓延,從日本寄往中國的支援物品接踵而至,許多包裝箱封面都附有溫馨留言,如:「雪中送炭」、「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其中,最讓人感動且又不太知其出處的是這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此乃一偈之前半,作者為日本奈良時代宮廷大臣。正是此詩,啟悟了一人,成就了一事,演繹出一段千古佳話,創造了一段絢爛的歷史。

袈裟一偈詩 啟悟大唐僧

唐玄宗在位的開元五年(717年)10月1日,長安城大街上人頭攢動,人們翹首觀望著浩浩蕩蕩的一隊夷人——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到達長安。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的作者是篤信佛法的左大臣長屋王。(維基百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的作者是篤信佛法的左大臣長屋王。(維基百科)

此次遣唐使人數為前次兩倍,多達557人。統領押使為多治比縣守,大伴山守為大使,聞名遐邇的阿倍仲麻呂等學者也在其中。

此次遣唐使,還有一個格外之處,受元正天王及左大臣長屋王委託,攜帶了一千件袈裟,獻給大唐僧人。更為特別的是:每件袈裟大襟内側都繡有一偈: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此詩的作者正是策劃此事的左大臣長屋王。長屋王生於天武天王十三年(684年),卒於神龜六年(729年),橫跨飛鳥、奈良兩個時代。他是天武天王之孫、高市王子的長子,母親乃天智天王之女御名部王女。

飛鳥時代,佛教已傳到日本,處於萌芽時期;至奈良時代,日本王宮繼承了護佛政策,極力推崇佛教,尤其是在聖德太子主導下,日本佛教走向興盛,得到長足發展。其時,官民協力建寺院、宣佛經,佛教儼然成為日本的國教。

身為王子的長屋王也篤信佛法,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曾兩度組織抄寫佛經。

關於鑑真東渡的目的與動機,後人及當今的學界有多種解讀,例如:遣唐使慫恿說、避難說、間諜說等等。這些觀點只是基於某一現象的主觀推斷,並無堅實的史實及嚴謹的邏輯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推測都沒能從一介修行者之次元去審視,不無以偏概全之嫌。

奈良大學名譽教授東野治之指出,在當時的唐朝,已經傳說天台宗祖師慧思轉生成日本王子(聖德太子)。鑑真尊敬二者,並認為日本乃有緣之國,因此以為自己負有向日本傳播佛法的使命。

漢籍中可查到長屋王的相關記載。《全唐詩》卷七三二,冠以〈繡袈裟衣緣〉刊此詩,詩題附案:「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大正新脩大藏經》記載:「又聞彼國長屋曾造千袈裟來施中華名德,復於衣緣繡偈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之誠是佛法有緣之地也,默許行焉。所言長屋者則相國也」。

日本奈良時代學者淡海三船所撰的《唐大和上東征傳》(779年),記載了鑑真和尚東渡傳戒律的因緣、過程,及唐招提寺的緣起等,被視為研究鑑真的一部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在鑑真東渡的成因一事上,日本的《唐大和上東征傳》與漢籍中的相關記述契合,互為印證。

從這些史料看,長屋王贈送的千件袈裟,尤其是袈裟上刺繡的那首偈打動、啟悟了鑑真和尚,認為日本乃有緣之國,自己負有向扶桑傳佛法的使命,遂決意東渡。

日僧渡大唐 只為尋高僧

聖武天王時代的天平五年(733年),日本派出第10次遣唐使,其中有兩個身負特殊使命的留學僧:榮叡、普照。二人受聖武天王委派,到唐國尋找、邀請來日授戒的高僧。

西元538年,佛教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在國家的庇護下弘傳開來。起初,信奉者主要為王宮貴族,漸次下傳至庶民百姓,僧人日益增多。

從710年定都奈良至794年遷都平安(京都),史稱奈良時代,期間除了舊有的大寺遷移到奈良外,聖武天王還建了著名的東大寺,並在各地建國分寺。7世紀末,日本已有545所寺廟,僧尼僅京城七大寺就有3,363人。

僧人增多還有一個原因:出家人可以免苛捐雜稅,故此自行剃度出家者不斷增多。如此一來,自行受戒卻又不能誦經的和尚有之,飲酒、尋花問柳的花和尚亦有之,搞得佛教界亂哄哄。

要成為僧侶,必須受非常嚴格的具足戒,最少須在「三師七證」十位僧人監督下受戒方被承認。然而,當時日本雖然也有一些從朝鮮、中國傳去的戒律,卻沒有精通佛教戒律、可按戒律如法舉行度僧授戒的高僧。因此,從大唐請一位高僧來日本傳戒,也就成為時勢之必須要務。

早年,唐僧洛陽大福先寺的道璇曾應邀赴日傳律,他是禪宗北派普寂的弟子。但因沒有具備規定的十師,不能立壇授戒。

為傳佛法故,豈能惜性命

鑑真於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生於揚州,701年入揚州大雲寺為沙彌,709年受菩薩戒,709年隨道岸禪師如長安,在實際寺受具足戒,修學南山律宗。其間,他廣覽群書,遍訪高僧,在建築、繪畫、醫學方面頗有造詣。

715年,鑑真回到揚州大明寺修行,並於733年成為該寺方丈及當地佛教領袖,受其傳戒者凡四萬餘人,有「江淮之間,獨為化主」之稱譽。

734年,榮叡和普照抵達大唐,在洛陽的大福先寺受具足戒。身負重大使命的二人,入大唐留學後一直四處遊歷,遍尋高僧,卻始終未能如願。

一晃到了唐天寶元年(742年)冬十月,他二人久聞高僧鑑真和尚大名,便來到了揚州大明寺。

其時,鑑真和尚正在給一眾僧人講律。榮叡和普照頂禮拜於大和尚足下,具述來意:佛法東傳至日本國後,雖有其法,卻無傳法者。日本國昔日有聖德太子說: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請大和尚東渡賜予教化。

於是,鑑真回答說,昔日聽說南岳惠思禪師遷化之後轉生為倭國王子,使佛法興隆,濟度眾生。我還聽說,日本國的長屋王崇敬佛法,製千件袈裟施與本國眾僧,其袈裟襟處還繡有四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如此看來,這的確是佛法興隆之氣象,日本乃有緣之國也。

說到這,鑑真掃視了一下眼前眾僧,問道:同道中有沒有人願意應此邀請,向日本傳法?

眾僧一派默然,無一應對。許久,有名叫祥彥的僧人說:彼國甚遠,滄海波濤洶湧,性命難保,成功渡到彼國者僅百中有一。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我等修行尚未完備,所以大家才緘默不語。

聽到此,鑑真說:「此乃傳法之事,卻怎能珍惜性命呢?大家不去,我去。」

於是,祥彥說:大和尚若去,我也隨從。接著,更有其餘二十幾人也表示願與鑑真一道東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