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飛龍團大龍旗一組共有兩幅,是北港飛龍團於1926年製作完成的大型民俗織品文物,素有「天下第一旗,車倒三間店」(繡倒三間繡莊)的傳說,是目前所知臺灣刺繡文物當中尺寸最大的旗幟。
在旗面龍形立體刺繡四周分布蛙、魟、蜆、鯉、蛤、蝦、蟹及鰻等不同的水族生物刺繡,因其傳統工藝、文化歷史價值與獨特性,雲林縣政府於2013年將它登錄為「一般古物」,文資局於2013年5月底進行現勘並提供保存建議。
大龍旗2014年送往文資局文資中心進行修護作業,目前即將完成其中一幅旗的修復工作。
北港飛龍團相傳成立於日治初期,由福州前來北港的翁三連組隊傳授舞龍技藝,在當時北港迎媽祖的遶境隊伍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北港朝天宮現存1924年之《聖母遶境行列序列》中,就曾列載飛龍團之名,同時也曾出現在畫家施玉山1929年完成的《朝天宮的祭典》畫作裡,至今仍在運作,是相當長壽的陣頭團體。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目前北港飛龍團所留下之大龍旗、繡製龍皮、九龍錫爐均獲雲林縣政府指定為一般古物,而大龍旗因製作方式特別精美,材料高級及規模龐大,自2018年提報後,又另外委託逢甲大學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直到第二次提報,才順利獲得文資委員肯定。
飛龍團總務委員吳登興說,大龍旗是臺灣第一件陣頭文物被指定爲重要古物,是北港陣頭的瑰寶、北港人的驕傲,希望未來修復完畢後,可以回到北港,繼續展現它的魅力,讓更多人看見。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於2013年被雲林縣政府登錄為「一般古物」,2014年送往文資局位於臺南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進行修護至今,最近修護工程已接近尾聲,未來文物回歸後,預計將存放展示於修復後的北港糖廠倉庫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