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鐵主要來自外太空隕石,由鐵鎳合金組成,鎳含量通常超過5%(地球鐵礦石鎳含量極低),還含鈷等微量元素,因此隕鐵製成物品,且是地球鐵礦石製成的,多可透過元素含量分析辨別。
考古學家何塞·M·索萊爾(José M. Soler)1963年12月在距離比列納約十一公里處,挖掘帕納德羅大道(Rambla del Panadero)乾河床時,發現比列納寶物(Treasure of Villena)。
比列納寶物包括11件碗狀器皿、3個瓶子和28個手鐲,共59件物品表面都鍍金,不過,有部分物品已經氧化且露出類似鐵鏽的模樣。這批寶物保存在西班牙比列納博物館(Villena Museum)。
經過鑑定,比列納寶物是青銅時代伊比利亞半島重要金製品之一。當年科學家也在與帕納德羅有往來的卡貝索·雷東多鎮(Tesorillo de Cabezo Redondo)發現與比列納寶物相關的金器,因此推測比列納寶物可能是青銅時代晚期(西元前1400年~1200年)產物。
通過碳14測定,科學家發現,卡貝索·雷東多鎮在西元前1200年被廢棄,西元前200年中期前被占領,但沒有任何該時期的材料可參考。
青銅時代晚期罕見鐵器
青銅器時代鐵器十分罕見,為查明比列納寶物的真正年代與順序。科學家重新鑑定寶物中兩個含鐵文物。2007年獲得比列納博物館長勞拉·埃爾南德斯·阿爾卡拉斯(Laura Hernández Alcaraz)授權,科學家從收藏品的氧化表面,提取少量樣本。
這兩個含鐵文物,一是外形酷似王冠或鐵帽,呈現空心的鐵製半球體,上面覆蓋薄且鏤空金片。一是類似手鐲的物品,表面覆蓋一層黑色金屬氧化物,且大部分都破裂了,但某些部位還可以看到鍍金。
科學家分別從兩文物表面取出約一毫克氧化物,放進聚丙烯試管中,並使用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實驗室光譜儀(XRF)進行化驗。明顯看到鐵和鎳的存在,同時還檢測到鈷,不過,還不確定兩文物材料是否來自隕鐵。
科學家2010年將樣本送到德國,用雷射剝蝕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LA-ICP-MS)分析,結果顯示,酷似鐵帽文物含鎳5.5%,確定有隕鐵,但手鐲含鎳僅2.8%,無法確定是否含隕鐵。直到2017年科學家三度檢測手鐲,並與含鐵鎳隕石比對分析,最終得知手鐲用隕鐵打造。
伊比利亞半島 最古隕鐵製品
這項研究報告已發表在《史前研究論文》雜誌(Trabajos de Prehistoria)。雖然研究人員仍不確定這些文物的製作者和起源,但確定這兩樣文物是伊比利亞半島已知最古老隕鐵製品。
該研究資深作者、西班牙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伊格納西奧·蒙特羅·魯伊斯(Ignacio Montero Ruiz)告訴《生活科學》,金和鐵之間的關聯很重要,因為這兩種元素都具有巨大的象徵和社會價值。(這些文物)可能是隱藏的寶物,可能屬於整個社區而不是個人。在這時期,伊比利亞半島沒有王國。
埃及、瑞士出土隕鐵文物
開羅埃及博物館、米蘭理工大學和比薩大學的研究團隊2016年利用X射線螢光光譜儀,檢測埃及圖坦卡門(西元前1341年左右)墓出土的一把精美匕首,判定匕首刀身也是隕鐵製成,成分與2000年在埃及馬特魯高原發現、取名哈里杰(Kharga)的隕石成分一致。
米蘭理工大學研究人員丹妮拉·科梅利(Daniela Comelli)和研究團隊在《隕石學與行星科學》期刊表示,研究證實,與其他簡單的隕石鐵製品相比,古埃及人製造的精美匕首品質很高,代表圖坦卡蒙時代鐵加工程度很高。
科學家在瑞士莫里根(Mörigen)青銅時代晚期(西元前900~800年)的湖中住宅,發現一批青銅箭頭,參雜著一個鐵製箭頭。科學家對這個鐵製箭頭進行多次化驗,並和其他歐洲隕石樣品特萬貝格(Twannberg)比較,兩者成分呈鮮明對比,不過與愛沙尼亞卡利湖(Kaalijarv)隕石幾乎一致,且該隕石墜落的年代與箭頭打造的歷史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