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談青鳥行動 賴中強:成功的模式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認為5月21日上午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25條違憲。(記者宋碧龍/攝影)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認為5月21日上午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25條違憲。(記者宋碧龍/攝影)
文/記者常懷仁
立法院日前因處理國會職權相關修法,引發多個民團、十萬人上街訴求退回重審,該次行動也被稱為「青鳥行動」,也讓人想起太陽花運動。因此,大紀元記者採訪當年曾參與太陽花運動的律師賴中強、北市議員苗博雅詢問兩者間的差異,他們提到,太陽花運動是持續性的占領行動,但青鳥行動是週二、五的集會,比太陽花更難,但也讓更多人能夠參與。

談到兩者的相同之處,苗博雅認為,組成員的多元,來自於社會的各行各業,不見得有特定的政黨傾向,也有大量的社會運動公民團體支援,這是與太陽花群眾結構相似的地方。

賴中強指出,同樣都是國會的程序不民主引起人民反彈。真正的民主應該讓少數黨意見能被討論,多數黨意見能被檢驗,但這次沒有,10年前和10年後是相同的。

至於差異之處,苗博雅說,這次集會跟立法院每週二、五的院會同步,比太陽花困難,當時318運動是立法院的佔領,並在周遭持續集會,這有其困難,如:如何維持日間跟夜間的現場秩序。但青鳥行動的困難在於如何讓群眾願意多次前來同個地點,因為有交通成本及往返負擔。

為何青鳥行動能做到?苗博雅認為與現在的訊息傳播模式有關,大家更依賴社群作為得知訊息的平臺,因為有了快速的訊息傳遞網絡,訊息傳遞的成本也降低了,再加上現在社群平臺有很多不同的資訊來源,能為群眾更新現在法案審議的進度。

苗博雅指出,這些都降低了取得資訊的門檻,讓短時間內的重複動員變得可行,若是過去的傳播模式,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做重複動員,因為大家會不太清楚整個法案的進度,也不容易收到集結訊息。

賴中強提到,這次特別的是以上班族、學生作為主要動員邀請的對象,喊出下班下課、立院集結、輪流請假、按身份證字號、尾數輪流請假、立院排班、捍衛民主。所以,這讓上班族找到了參與公民運動的方式,也讓學生找到不影響學業的方式。所以,這樣新公民運動的形式,讓更多的公民、學生可以參與,這模式是成功的。

十年前太陽花運動出現不少領袖人物,為何這次沒有?苗博雅認為,當時可能因為媒體採訪的需求、長時間聚焦,導致要為太陽花運動找代表性的人物作為媒體聚焦方向。但這次是針對立法院的法案,媒體報導也都聚焦在法案進度,不需要聚焦人物,也因為這次很多是自主前來的民眾,並不是跟隨任何人而來,很難說誰能代言所有人。

從太陽花運動變成青鳥行動,這是變化、趨勢,抑或不同形式的呈現?苗博雅說,每場運動的原因、引爆點、導火線、集結的方式、動員的方式、議題的性質都不同。所以無法推測社會運動一定有何種面貌,公民社會、公民運動有不同的面貌很正常。

賴中強指出,太陽花運動這種類型的無法持久,只能在非常突發時,然後就是十幾二十天,但這次實驗了依照身分證字號尾數輪流請假,白天也能動員相當人數,這讓公民運動有持續影響政治部門決策的能力。

所以,青鳥行動可能影響到未來的公民運動方式?賴中強認為「非常可能」,他指出,經過這次運動後,臺灣的公民社會、公民力量已經成為國會三黨以及賴清德政府之外,第五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將來還會持續發揮影響力。

十年前太陽花曾發生警察驅離學生的事情,但這次沒有,為什麼?苗博雅表示,318運動是佔領運動,但青鳥行動並非佔領運動,而是在立法院周邊舉行的集會。

賴中強認為,這次的主辦單位有跟民眾溝通,現在的目標以及下一步,主辦單位多次跟大家說明,現在衝進立法院沒有意義,他們選擇持續施壓,然後要求行政院覆議,之後要到藍營立委選區做社會對話,相較於太陽花運動,大家會很焦躁,不清楚運動的下一步,也因此會尋求要有出路,要有更進一步的行動來改變僵滯的狀況。

不過,賴中強補充,當然兩件事情不能比,當年太陽花國民黨擁有國會多數、執政權,大家會認為要採取更激烈的行動,否則體制內沒有救濟管道,但這次體制內還有覆議、釋憲等救濟管道,因此大家不會選擇衝進政府機關。

最後是青鳥行動帶來的影響,苗博雅認為,正在逐漸發酵,現在國會多數黨對於接下來一些爭議法案的推動,現在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可能國民黨有一部分立委已經不樂見,在短期內跟公民社會產生這麼大的衝突。

苗博雅繼續表示,因為國會少數黨已經宣布要申請釋憲,到時勢必會得到社會更大的矚目,因為已經有越來越多人了解法案的內容,這也會讓接下來的過程能引起社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