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台灣研發首個商用茶新品種 臺茶26號面世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28日舉行記者會,正式推出台灣第一個商用茶新品種「臺茶26號」。(記者賴玟茹/攝影)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28日舉行記者會,正式推出台灣第一個商用茶新品種「臺茶26號」。(記者賴玟茹/攝影)

【記者賴玟茹、徐乃義/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茶產業結構的改變及年輕消費族群茶飲型態的轉變,促使國內瓶裝、罐裝即飲及手搖飲市場蓬勃發展,商用茶原料的需求與日俱增。農業部茶葉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選育出台灣首個台灣商用茶新品種「臺茶26號」,適合製作為綠茶與紅茶,萃取量是進口茶葉的2~3倍,未來除供應國內,將銷往美國、日本及歐洲市場。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2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次培育出的「臺茶26號」是我國正式推出的第一個商用茶新品種,6月通過審查命名。培育「臺茶26號」的緣由,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對茶樹造成的衝擊及採茶缺工問題。

蘇宗振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茶每年生產、種植1.2萬公頃,大概平均生產1.4萬噸,大多以精緻茶為主,部分作為商用茶,所以商用茶以進口茶葉為大宗,綠茶及紅茶共計3萬公噸。現在看到臺茶26號深具潛力,同樣的價格,其萃取量比進口茶葉多2~3倍。

新品種農藝特性如下:一、茶樹生長勢強、產量高:植株生長旺盛且樹冠幅大,不僅採摘面積廣,單位面積茶芽密度為青心柑仔的兩倍多。據112年夏、秋及冬季機械採收茶菁產量推估,單季平均產量每公頃約3.3公噸,比一般綠茶品種青心柑仔高出兩倍。夏季時較不怕葉蟎,耐病蟲害,耐旱、需水量低。

二、茶菁不易纖維化,適製性廣:茶樹生長期間茶菁的鮮嫩度持久,採摘期長,相對可製造品質優異的商用綠茶及紅茶;三、茶芽直立,適合機械採收:若以乘坐式採茶機(換袋式,2人/組)採收,每天可達1~1.5公頃作業效率;雙人式採茶機(3人/組)作業效率約為0.5公頃/天;相較於一般人工手採,每公頃需高達約90人次的採工。新品種具茶芽直立的特性,非常適合機械採收,解決採茶缺工問題也降低茶葉的生產成本。

臺茶26號的總非游離型兒茶素與總游離型兒茶素比值及咖啡因含量等均比進口茶高。副場長邱垂豐說明,換算下來,其生產成本與進口茶差不多,但萃取率更高,可用更少的茶葉泡出同樣濃度的茶湯風味。

臺茶26號命名通過後,接下來申請品種權、繁殖樹苗,最快兩年後農民才能買到樹苗,樹苗種下後,快則三年、慢則五年便可收成、製茶。換言之,國人想喝到臺茶26號,至少還要等五年。

蘇宗振說,未來目標是商用茶都能以國產茶替代,將比率從10%調升至50%,除了供應國內,結合茶改場過去研發的商用速萃製程新技術,製造出商用速萃綠茶或紅茶能夠進軍國際市場,以三品策略(品種、品質、品牌)商用模式搶攻國際市場,主要鎖定美國、日本及歐洲市場,目前已有三家廠商表達技轉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