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塑膠工廠不斷擴張,專家警告,在中國國內需求疲軟之際,中國塑膠供應量卻持續激增,這可能導致供應過剩,並引發另一場國際貿易爭端。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副總監維斯特(Charlie Vest)說:「這是繼鋼鐵、太陽能電池板之後,中國結構性失衡明顯蔓延到全球市場的另一個案例。」
彭博社指出,過去十年來,塑膠工廠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中國對塑膠的需求,一方面是應對電動車日益盛行後,為了幫助煉油廠的燃料需求下降。
然而,巨大的產量加上COVID-19大流行後的低迷需求,使企業利潤微薄,各公司為了保住現有的市場占有率,仍在繼續生產。
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中國能源研究計畫主任梅丹(Michal Meidan)說:「中國化工業的產能過剩,似乎是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行業風險。」
「西方業界低估了產能過剩的品質和規模」梅丹警告。
目前,中國塑膠工廠透過短暫停工和降低運轉率,來應對供應激增,但石化業的高層主管和行業分析師表示,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產能仍將持續增加,許多產品的過剩將會加劇,促使中國增加出口。這可能引發另一波貿易緊張局勢。
中國廣泛產品產能過剩
出現結構性供需失衡
全球能源顧問公司伍德瑪肯西(Wood Mackenzie)分析師崔凱莉(Kelly Cui)說:「中國在2020至2027年間的大量投資,重塑了全球供應動態,導致亞洲出現結構性過剩,利潤率持續走低或為負值。」
伍德瑪肯西估計,全球近1/4的乙烯產線可能面臨關閉,但與此同時,中國仍在增加產能。
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數據,從2019年到2024年底,中國將建成大量工廠,把原油和天然氣轉化為乙烯和丙烯等產品,這些產品是塑膠瓶和機械等一切產品的原料。
IEA指出,2019年至2024年間,中國的丙烷脫氫(PDH)產能就增加了一倍多。
但隨著供應的增加,中國需求卻出現了下滑。過去幾年,中國PDH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通常為80%~85%。數據情報公司ICIS的分析師周瑩(Joey Zhou)表示,供應激增導致利用率下降,去年低於70%,而今年有時他們僅接近50%。
然而,預計至少還有9家PDH工廠將在2024至2025年開始投產。這可能促使工廠倒閉,或增加海外廉價產品的銷售。這一轉變可能使中國與亞洲鄰國的關係更為緊張,並將激起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指責。
目前,西方領導人已對中國廣泛的產品,發出產能過剩的警告,包括半導體、電動車電池、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鋼鐵等產品在內,都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供需失衡。
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加上西方發達國家和日本對中國貿易的態度已經轉變,許多專家估計,中國經濟擺脫失衡,將需要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