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文活動

蔡明亮:創作源於生活經驗

2024年8月2日,(右起)亞儂.弘尚希和蔡明亮與李康生、監製王雲霖在好萊塢埃及戲院接受洛杉磯華文媒體訪問。(記者徐曼沅/攝影)
2024年8月2日,(右起)亞儂.弘尚希和蔡明亮與李康生、監製王雲霖在好萊塢埃及戲院接受洛杉磯華文媒體訪問。(記者徐曼沅/攝影)

【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大紀元2024年08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台灣書院與美國電影中心(American Cinematheque)合作,自7月31日起至8月17日舉辦蔡明亮導演電影回顧展。8月2日(週五),蔡明亮與演員李康生、亞儂.弘尚希和監製王雲霖一同現身好萊塢埃及戲院(The Egyptian Theatre Hollywood),接受洛杉磯華文媒體採訪,分享近年來拍戲的心路歷程。

蔡明亮說:「世界發展得越來越快,科技發展越來越迅速,但這不見得比以前好,所以我慢下來想一想。」這也是「行者」系列產生的初衷,用大量的長鏡頭記錄時間的流逝。

在電影已極度工業化、商業化、成為一種消耗品的年代,蔡明亮希望自己能拍攝出永存的「經典」。儘管屢獲國際獎項殊榮,但他自認為是個「小眾」的電影工作者。因為只要賣出1萬張票,電影就可以在影院上映兩週,所以蔡明亮親自去賣票,鼓勵觀眾走入電影院看自己的作品。他用電影拓展觀眾的精神領域,並在台灣開創了「在電影院,也在美術館」同步展映的新觀影體驗。

與蔡明亮合作三十多年的李康生表示,雖然蔡明亮的劇本很多都沒有台詞,但因為都是實景拍攝,他可以藉由場景來幫助自己沉浸式地演繹。自2012年開始,蔡明亮開始構思「行者」系列。拍攝時,李康生需穿著重3.5公斤的袈裟,透過「慢走」,行經台北、香港、古晉、馬賽、東京、宜蘭、巴黎、華盛頓——十部《行者》,八座城市,其中每一幀畫面、每一腳步,都與千年前的僧人遙相呼應。

迄今蔡明亮已完成了《無色》、《行者》、《夢遊》、《金剛經》、《行在水上》、《西遊》、《無無眠》與《沙》和《何處》、《無所住》十部「行者」影片。雖然電影幾乎沒有劇情,但蔡明亮希望觀眾可以看懂自己想傳遞的情感;透過長鏡頭感受畫面的細節,看到風吹過樹梢或光影的變化,體會人生真正的狀態。

蔡明亮表示,現代觀眾已習慣了工業模式的電影,喜歡看劇情裡事件的發生和衝突,沒有耐心去體驗電影藝術的畫面魅力,但他想要培養觀眾從美術館裡走出來,用欣賞美術作品的方式觀影。「這非常不容易,但不能因為不容易,就不做。」他也坦言,「行者」系列是很考驗觀眾的電影,所以近年來蔡明亮深耕美術館,以培養更多懂得欣賞自己作品的觀眾。

儘管現代觀眾已習慣看網絡短影音,透過各式聲光影像刺激,對於純粹美感的體驗越來越不敏銳,但蔡明亮相信「一定有別的路可以走」,雖難免寂寞,但仍會有很多收穫。今年他就收到許多國際邀請舉辦回顧展。他表示,在影像氾濫的時代,人們被強迫接受很多訊息,但「電影要更長進一點,電影院要更好一點,內容要更豐富一點」。

蔡明亮從沒有拍過別人告訴他的故事,他的電影創作都來自生活的經歷,透過「互相觀看」尋找創作題材。他說:「生活往往又真實又荒謬,有時新聞比電影更好看。」

《天邊一朵雲》裡出現的台灣因缺水而鼓勵大眾喝便宜的西瓜汁、學生比賽吐西瓜籽等事件,都是蔡明亮從電視台購買新聞版權後放入電影的真實事件。他打趣表示,自己很喜歡吃西瓜,所以該片出現了大量的西瓜;《河流》中則出現了大量榴槤,當然也是因為自己很喜歡吃榴槤——將生活中的「道具」融入電影,除了有豐富的影像意涵,也讓蔡明亮和工作人員大快朵頤。

蔡明亮認為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路,他從不把電影當作商品,始終將創作放在第一位,但為了生活,還是得兼顧市場。所以蔡明亮也願意用盡各種方式親自去賣票,僅為讓作品被更多觀眾看到。他衷心建議新人導演們「拍自己喜歡」的作品,也鼓勵他們多體驗生活,從經歷中找尋靈感,而不是一味追隨市場需求;因為只有真實的生活經歷才能激發出觀眾共鳴、才能走得更遠。

駐洛經文處台灣書院主任簡德源介紹,此次電影展播放了蔡明亮導演不同階段的14部代表性作品,為近年洛杉磯最全面的回顧影展。不少美國的年輕觀眾是第一次接觸蔡明亮的作品,但卻都表示非常喜愛。

蔡明亮也很高興能再度來到洛杉磯,回顧展映後與觀眾對談的反饋也很好。他笑說:「有點像在坎城,很多觀眾站起來鼓掌。」更多蔡明亮電影回顧展資訊,詳見美國電影中心官網。◇

責任編輯: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