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預防自殺 專家:留意言行徵兆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新秀鋼琴師近日在社群平台直播後自殺,引發外界關注。專家表示,民眾常有迷思,認為「將輕生掛嘴上,不會真的去執行」,但實際上,自殺企圖者的言語、行動都可能是在尋求幫助,行動之前也不會毫無徵兆,留意自殺前的警訊才能有效預防。

去年獲得GASCA國際鋼琴大賽銀賞的新秀鋼琴師楊男,近日在社群媒體直播彈琴,稱是「最後一次直播」,直播期間提到輕生意念,卻遭網友出言諷刺。最後他在土城住處墜落,救護人員獲報趕抵現場時,楊男已無生命跡象。經警方調查後,初步排除外力介入。

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總計3,898人,相較2022年上升111人,增幅2.9%,死因排名第11位。由高處跳下自殺及自傷方面的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均有增長趨勢,死亡人數從2006年每十萬人口有377人,到2023年已成長至738人,死亡率也從1.5%成長至2.8%。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呂淑貞表示,民眾常誤認為「將輕生掛在嘴上的人不會真的去執行」,但自殺企圖者的任何言語、行動都可能是在尋求幫助,希望大家能夠做出正確反應,阻止自殺事件發生,共同營造珍愛生命的環境。

呂淑貞說,有自殺企圖者在行動前不會「毫無預兆」,重要的是留意自殺前的警訊才能及時有效預防;自殺原因多元且複雜,包含身心健康、重大壓力事件、社會與文化等因素。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祕書長楊境中說,隨著網路普及,有自殺意念者可能透過網路尋求外界幫助,網路言論也可能對當事者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譏諷或刺激的言論,可能進一步造成當事人走向絕路。

如何協助他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分享三步驟。呂淑貞表示,首先是「問」,主動關懷身邊的人,留意可能的自殺徵兆,像是異常憂鬱、心情低落、反覆提到死亡或自殺、突然轉送重要物品或立遺囑、飲食或睡眠習慣的突然改變、透露自殺意念或計畫等。

第二為「應」,就是以不批判的態度聆聽、同理對方的問題與苦處,切勿做出突兀評論,應以平和語氣給予對方支持。

最後是「轉介」,當持續有情緒困擾或表達負面訊息時,除了陪伴對方外,若情況超出自身能力範圍,應即時協助對方就醫,連結可用的資源,緊急時應立刻報警、就近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詢或精神醫療院所就醫,協助度過危機,避免發生悲劇。

最後是「轉介」,當持續有情緒困擾或表達負面訊息時,除了陪伴外,若超出自身能力範圍,應即時連結可用的資源,緊急時應立刻報警、就近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諮詢或精神醫療院所就醫。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