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燥襲人多在秋深初冬之際,西風肅殺時節,涼燥又有次寒、小寒之稱。杏蘇散載於《溫病條辨》一書,是治療涼燥的千古名方。杏蘇散的組成包括,紫蘇葉、橘皮、桔梗、枳殼、杏仁、半夏、茯苓、前胡、甘草、生薑、大棗。
從杏蘇散的組成來看,臨床上用來治療虛人外感,風寒襲肺,也就是秋冬之際常見的流行性感冒或一般感冒。症狀以呼吸道為主,可能出現乾咳或帶有黏痰,對寒溫敏感,外感涼燥尚未入裡化熱的情況。
不過,涼燥並非真燥,假燥也,因為燥的本意為乾,缺乏水分、缺少津液,杏蘇散是溫性藥物,怎麼治療「燥」?其實這個燥要倒過來看,不要以為燥就一定是口乾舌燥。
古人認為,天冷津液不能輸布,水分不能完整送達身體各部分與組織,就留在組織外,也就是血管、氣管、腸胃等,因此出現喉間有痰、咳嗽、腸胃水分較多等。杏蘇散是幫助水分運化,幫忙水分吸收進入人體,才會有半夏、紫蘇葉、生薑等溫化藥物。
方中杏仁苦溫而潤、能宣肺止咳化痰;紫蘇葉辛溫,微發其汗,使涼燥之邪從表解合為主藥;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前胡疏風降氣,助杏仁、紫蘇葉輕宣達表除痰,同為臣藥;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健脾化痰為佐藥;生薑、大棗、甘草調和營衛,協調諸藥同為使也。本方苦溫與辛甘同用,符合《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
《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引用沈目南《燥病論》說:「燥氣起於秋分之後,小雪之前,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感寒同類。」、「古人謂燥為小寒也。」涼燥有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咽乾等。由於津液不能輸布,聚而為痰,故咳嗽痰稀。津液不能上奉,故鼻塞咽乾。
杏蘇散藥效溫和,不論有痰無痰,有咳無咳,天氣轉涼,都可以拿來保養,對氣管有保護作用,對腸胃也十分好,可說是秋涼保養聖品。
還有一種燥是真燥,稱之為陽燥,也就是鼻乾、口乾、舌乾,真正的乾燥,如感冒過後,咳嗽不止,沒有鼻塞也沒痰,一派乾咳;吃抗生素沒用,止咳藥也壓不住,可用清燥救肺湯,清燥潤肺止咳,藥物包括桑葉、石膏、甘草、人參、胡麻仁、阿膠、麥門冬、杏仁、枇杷葉,當中有很多潤肺的藥物。
另一種陽燥,叫乾燥症,是全身性的問題,不限於呼吸道。除了口乾、鼻乾、舌乾,還會眼睛乾,甚至出現關節痛,這時需要滋潤全身,讓津液盡量進入人體組織,可以使用沙參麥冬湯生津潤燥,組成有沙參、玉竹、甘草、桑葉、麥冬、扁豆、花粉等藥物,有強力滋燥作用,透過滋潤讓組織獲得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