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先進技術事業組織及主流技術事業組織,成立業務發展組織(2009年十月)。
在蔡力行任CEO期間內,他成立了先進技術事業組織及主流技術事業組織。這兩個單位的主力都是生產線(在台積電,我們亦稱生產為「營運」),先進組織負責十二吋廠,主流組織負責六吋及八吋廠。除生產線外,各組織也有一個小的業務發展單位。但是,研發、行銷、財務、法務、計畫、人事等重要單位仍直接對CEO負責。
我想力行的目的無非是:
(一)事業組織負責人可以為CEO分憂。
(二)培養未來的CEO。
事實上,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反而有負面效果。因為事業組織負責人的主權太少,既不能為CEO分憂,也不足為培養未來CEO的途徑。負面效果是:分割營運組織減少了我們「規模」的優勢。
力行的事業組織其實也是1996年布魯克主意的重演。1996年我否決了布魯克的主意,十幾年後沒有否決力行。為什麼?我想是因為布魯克只是「總經理」,不是CEO,而力行是CEO,應該給CEO更多空間。
但是現在我回來做CEO,這個錯誤也應該改掉了。所以在我處理最急迫問題(調整降價速度,解決與輝達的懸案)後,就把先進組織和主流組織的業務發展單位抽出來,再把這兩個組織合併為全公司的營運組織,其實這就是原來的營運組織,只是幾年過去,員工人數及資產都有增加。
接著,合併兩個抽出來的業務發展單位,並且賦予它新的使命——台積電的Marketing Department。
歐美大公司通常把行銷(Sales)和Marketing放在一起。臺灣企業界了解行銷,但常忽視Marketing,甚至連好的譯名都沒有,我查英漢辭典,它對Marketing 的譯名是:市場學。
其實Marketing 豈止是一門學問,對以「客製」產品為主的台積電,它是每天都要執行的專業。
既然Marketing 沒有好的譯名,我們就稱它為Business Development吧。這名字譯成中文容易,就是「業務發展」。
我賦予業務發展組織的使命是:
(一) 了解並預測世界晶圓代工市場。
(二) 了解台積電前三十大客戶(約占台積電總營收的80%)。
(三) 了解台積電自己的研發及製造能力,因而配合客戶的新產品要求,提高台積電的市占率。
(四) 因為要做到(一)、(二)、(三),所以要常與客戶接觸。
我對CEO(包括自己)的期許是:把外面的世界帶進公司裡面,動員公司的人力、財力資源來應付外來的挑戰及機會。其實,業務發展組織的負責人就是一個小型的CEO。
蔡力行已把公司裡最被看好的兩個經理人──劉德音和魏哲家,分別擔任先進技術組織和主流技術組織的負責人。現在,我把這兩個組織合併了,產生出營運組織(約兩萬多人)及新的業務發展組織(約六、七十人),我怎麼善待德音和哲家?
這兩位過去都有相當豐富的研發及營運經驗,但都缺乏行銷、市場,以及對外談判、交涉的經驗。我認為,對這兩位,業務發展組織會是一個新的學習機會和經驗。我先把業務發展組織的職位徵詢兩位中較資深的劉德音,但他拒絕了:「我現在(先進技術事業組織)就有一萬多名員工,怎麼要我接受只有六、七十名員工的位置?」
事實上,以員工數目衡量主管職位的重要性是一個錯誤的迷思。與最高層接觸機會也許是更好的衡量。
接著我徵詢魏哲家,他倒欣然接受業務發展組織的職位。那麼就這麼定了。當然,劉德音也得到了他所要的營運組織職位。(完)
——摘編自《張忠謀自傳:下冊 1964~2018》,(天下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