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材廠」是連結森林資源與木藝創作重要橋梁。在製材廠裡,原木從粗糙的自然物,經剖切、乾燥、轉化為規格化的木材,經歷技術與經驗的雙重雕琢,才得以成為木藝師創作的基礎材料,這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展覽分五大主題,「山林原木」、「選木取材」、「乾燥成材」、「匠心成器」、「製材產業的嶄新可能」。木博館長陳倩慧表示:「此次特展揭示了製材產業的核心技術,並說明了製材工藝與木藝產業的共生關係,讓觀者認識木材從山林到成為生活木器的轉變過程。」
走入大溪木藝產業現場
大溪位於大漢溪畔的河階地,未興築石門水庫之前,上游地區的竹材、木材可以順流至大溪,在地的物產也能透過水運直達臺北。地理位置及上游山區豐富的林木資源,是大溪製材產業得以隨木藝產業蓬勃發展的利基。
過往大溪一帶製材廠林立,製材師傅挑選、剖切原木,打磨鋸帶及乾燥木材,將原木轉變為具規格尺寸的木材。師傅憑藉多年經驗,剖切出各種形狀與紋理面,以符合不同工藝品與家具用途,例如神桌雕飾、桌腳與抽屜,就要選用不同材質與硬度的木頭。
因此本展覽展示了製材常用大型機具。如,剖木的鋸帶機,搭配尺寸巨大的伐木鉗(類似大型夾娃娃機),可將大木頭夾到車床,讓鋸片將木塊一剖為二;鋸木工作現場一般由三位「大剖師傅」,分別是「頭手」師傅與「抬尾」師傅互相協作,一邊切割,一邊接住與整理切割下來的木片。
此外,製材廠還會配置檢測木材溼度的溼度計,就連日常的報紙、白膠也有著減緩木材內的水分流失等令人意想不到的用途。
「剖木成材」特展敘述從原木到產品的全過程,就如同一個人歷經千錘百鍊後,終於「成為可用之材」。因此特展現場也展示大溪木藝師精湛的工藝品,包括神桌、家具及各式生活器物,以及製材剩料做成土地界標、精油及衣帽架,體現木藝產業的實用、美學與永續價值。
製材業的挑戰與機會
過往大溪木藝蓬勃,製材廠應運而生,當地以出產「神桌路、嫁妝路」出名,由於過去婚嫁首要考慮入厝家具與祖先牌位,這些需求隨著現代人婚嫁與社會型態改變,不復存在。再者,製材業涉碳足跡、禁伐令等永續林業與國際環保政策影響。
傳統製材業面臨挑戰,同時也是發掘產業創新潛力的轉機。所幸大溪仍有一群工藝精湛的木藝師、製材師傅掌握技術並持續摸索創新,也透過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大溪的木藝、製材產業。各項活動、課程及展覽相關資訊詳見木博館臉書粉絲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