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安全至上主義 + 智慧手機 阻斷孩子成長體驗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度過青春期,首先得讓他們擺脫體驗阻斷器,讓他們累積所需的各種經驗,包括承受真實世界的壓力與挑戰,這是鍛鍊內在反脆弱力的必要過程,協助大腦神經元正常連結。(123RF)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度過青春期,首先得讓他們擺脫體驗阻斷器,讓他們累積所需的各種經驗,包括承受真實世界的壓力與挑戰,這是鍛鍊內在反脆弱力的必要過程,協助大腦神經元正常連結。(123RF)

文/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譯者/ 鍾玉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度過青春期,這首先得讓他們擺脫「體驗阻斷器」,累積各種經驗,包括承受真實世界的壓力與挑戰。

肉食動物在演化過程中,靠著食用其他動物的肉吸收所需的營養素,但人類不一樣,人類是雜食動物。我們需要攝入各式各樣的食物,才能獲得所有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只吃白色食物(義大利麵、馬鈴薯、雞肉)的孩子會營養不良,而且罹患壞血病(嚴重缺乏維生素C所致)等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此外,人類是社會性和文化性適應力很強的生物,需要各種社交體驗,長大後才會具備靈活的社交技能。由於兒童具備反脆弱力,這些體驗必須包含恐懼、衝突和排擠的性質(雖然不要太多)。

安全至上主義

安全至上主義是體驗阻斷器,會妨礙孩童獲得他們所需的體驗和挑戰,這些體驗不僅量要夠、多元化,還必須在現實世界身體力行。

為了成長,孩子需要多少壓力和挑戰?
史坦伯格表示:「有壓力的生活經歷可能造成傷害。」我寫信給他,問他是否同意兒童擁有反脆弱力,需要承受短期的壓力——例如,某天被排除在遊戲小組之外,才有助於發展適應力和情緒管控力?他同意兒童有反脆弱力,但是他對有壓力的生活經歷,增列了兩個附帶條件。

首先,史坦伯格指出,持續數天、數週、甚至數年的「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要比「急性壓力」嚴重甚多。急性壓力指的是來得快、但持續不久的壓力,例如在遊戲場裡常見的衝突。他寫道:「在慢性壓力下,要適應、恢復並從挑戰中愈挫愈勇,就難多了。」他的第二個條件是,「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呈倒U型。少量的壓力對發展有益,但過大的壓力,無論急性還是慢性,都有害身心。」

“不幸的是,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和加拿大設法清除孩子生活可能面臨的壓力和挫折。”

許多家長和學校禁止一切有風險的活動(他們覺得有風險就禁),不僅包括可能造成身體傷害的風險,也包括引起心理痛苦的風險。安全至上主義,要求禁止沒有大人監督的活動,尤其是戶外活動(譬如,若沒有成人擔任裁判,孩童禁止玩觸式橄欖球),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會導致身體受傷和情緒受挫。

安全至上主義從1980年代開始慢慢強加於千禧世代,並在1990年代加快普及的腳步。不過,直到2010年代初期之前,心理健康快速惡化的現象並沒那麼嚴重,而且主要集中在Z世代,不含千禧世代。

智慧型手機問世

直到第二個體驗阻礙器——智慧型手機問世,這個惡化現象的曲線才急遽拉高。

當然,使用智慧型手機確實是一種生活體驗。它是進入維基百科、YouTube、ChatGPT等海量知識庫的門戶,讓年輕人接觸到興趣奇特的社群,話題可涵蓋烘焙、書籍、極端政治立場、厭食症等。智慧型手機讓青少年可以一整天不斷線的與數十人保持聯繫,與網友一起讚美或羞辱他人。

智慧型手機和其他數位裝置,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各種有趣的體驗,但也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兒童與青少年對所有螢幕形式以外的體驗,興趣大減。

智慧型手機,就像會下蛋在其他鳥巢的布穀鳥。
布穀鳥的蛋比其他鳥蛋早孵化,破蛋而出的布穀鳥會立刻把其他鳥蛋推到巢外,以便吃掉不知情母鳥帶回來的所有食物。同樣的,當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遊戲機進入孩子的生活,其他大多數活動會遭到排擠。孩子每天花很長的時間盯著螢幕,而且動都不動(除了一根手指),漠視螢幕以外的一切(當然,父母可能也是這樣,所謂全家人「孤獨的一起」坐著)。

以螢幕為主的體驗,是否不如真實生活中「有血有肉的體驗」來的重要?

如果談論的是:大腦到了某個年齡層會期待獲得某些體驗的兒童,那麼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用文字搭配表情符號進行溝通,無法開發大腦的某些部位,因為這些部位「期待」的是在對話過程中靠著附帶的臉部表情、有變化的聲調、眼神接觸、肢體語言,來調整神經元連結。

如果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互動主要發生在虛擬世界,我們無法期待他們發展出與成人在真實世界差不多程度的社交技巧。同步視訊比較接近真實生活的互動,但仍然缺乏「身體參與」的體驗。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度過青春期,首先得讓他們擺脫體驗阻斷器,讓他們累積所需的各種經驗,包括承受真實世界的壓力與挑戰,這是鍛鍊內在反脆弱力的必要過程,協助大腦神經元正常連結。然後,我們應該給孩子一條邁向成人階段的明確方向,一路上有挑戰、里程碑、越來越多的自由,以及責任。

 (大塊文化出版提供) (大塊文化出版提供)

——摘編自《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大塊文化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