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懂得旗袍的美麗與奧祕 做個精緻女人

「台灣世旗」新竹分會創會長黃秀卿(前排右,著藍色旗袍)帶領會員參加金門友會活動,會員穿著旗袍團服出席,顯得千嬌百媚。(趙國珍提供)
「台灣世旗」新竹分會創會長黃秀卿(前排右,著藍色旗袍)帶領會員參加金門友會活動,會員穿著旗袍團服出席,顯得千嬌百媚。(趙國珍提供)
文/記者賴月貴

要做個正能量的精緻女人,了解自己、珍愛自己、活出自信,期待透過穿旗袍與妳心隨風起、與天地共舞,優雅的變老。——台灣世旗新竹分會創會長黃秀卿

旗袍不斷演變。現代設計師將旗袍與當代元素融合,使其更符合現代人需求。(Shutterstock)旗袍不斷演變。現代設計師將旗袍與當代元素融合,使其更符合現代人需求。(Shutterstock)

文化是美學的根源,美學是文化的體現,而服飾更是融合美學、文化、藝術的民族象徵。綾羅倩女,彩衣輕裳,女為悅己者容,穿上旗袍,不僅是穿衣,更是一種文化的體驗和對美的追求。

旗袍之美不僅是外在,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它是古老與現代的結合,是東方魅力的象徵。從1920年代迄今,旗袍儼然已成為中式服裝代名詞,更是西方人眼中東方美學優雅典範,也是深植於全球的華人女性婉約與典雅美感。

「台灣世界旗袍文化推展聯合會」以推廣旗袍文化藝術和古典美學為宗旨,鼓勵婦女穿旗袍展現優雅氣質與形象。新竹分會創會長黃秀卿說,「要做個正能量的精緻女人,了解自己、珍愛自己、活出自信,期待透過穿旗袍與妳心隨風起、與天地共舞,優雅的變老。」

穿旗袍顯得格外高挑、優雅。(趙國珍提供)穿旗袍顯得格外高挑、優雅。(趙國珍提供)

以藍白色調搭配設計的「青花瓷旗袍」。(趙國珍提供)以藍白色調搭配設計的「青花瓷旗袍」。(趙國珍提供)

旗袍風潮滬、港、臺披靡

兩位清朝滿族婦女身著寬鬆長袍。(紐約公共圖書館數位館藏提供)兩位清朝滿族婦女身著寬鬆長袍。(紐約公共圖書館數位館藏提供)

旗袍原本是清代旗人所穿長袍。皇帝、官員參加祭祀和慶典時會穿著長袍,后妃、命婦也以長袍作為禮服。平常家居時,八旗命婦也著長袍,故稱為「旗袍」。

旗袍於1921年出現,1925年開始流行,因為旗袍讓女子能穿著原本只有男性才能穿的「袍子」,在清朝末年體現了男女平等。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頒布法令,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20世紀前葉,旗袍在上海的上流社會非常風行,是名媛聚會社交的標準配備服裝,這股風潮還傳到了香港。

1930年代,受到中國流行女裝影響,旗袍也成為臺灣年輕女性新寵。旗袍在日治時期叫「長衫」,由於皇民化運動曾被禁止,又遇到中日戰爭,日本人面對這股中國化的流行服裝趨勢,掀起一番論戰,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

民國期間女子穿著的旗袍。(Keystone/Getty Images)民國期間女子穿著的旗袍。(Keystone/Getty Images)

1940年代,民國最負盛名的女歌星,從左至右為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吳鶯音。由圖可見當時的旗袍樣式和花色已經頗為紛繁。(公有領域)1940年代,民國最負盛名的女歌星,從左至右為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吳鶯音。由圖可見當時的旗袍樣式和花色已經頗為紛繁。(公有領域)
1949年,國民政府大舉撤退至臺灣,由於中國女性普遍穿著旗袍,因此再度造成流行。然受西方文化影響,旗袍剪裁追隨洋裝的腳步而趨於緊窄。1960年代,隨迷你裙流行,旗袍長度因而變短。之後,仍不時受時裝潮流影響變化著款式。

服裝專家施素筠(1973年)曾指出,旗袍可分成兩大潮流:保守派與時髦派。年長女性多穿著古老樣式的旗袍,作為出席正式場合的禮服,另一派則追求時髦,求新求變,使旗袍成為別具風格的服裝。
至今,旗袍雖不敵洋裝的魅力,但仍屹立不搖,成為代表國家的重要禮服之一。

首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黃柳霜,在好萊塢星光大道占有一席位置。(Keystone/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首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黃柳霜,在好萊塢星光大道占有一席位置。(Keystone/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良友》畫報封面。(ELITE LIFESTYLE雜誌提供)《良友》畫報封面。(ELITE LIFESTYLE雜誌提供)

演員、編劇和導演張艾嘉身穿華貴黑色旗袍走星光大道。(記者王仁駿/攝影)演員、編劇和導演張艾嘉身穿華貴黑色旗袍走星光大道。(記者王仁駿/攝影)

旗袍在臺灣 日治長衫到現代

每一個民族都有代表服飾,旗袍簡潔明朗的線條、豐富多姿的款式、質地輕柔的面料,襯托出女性的優美、典雅,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女性的服飾。

臺灣女性服裝十分多變,具體說來,旗袍在歷史發展中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日治時期、民國時期與現代。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色。

從1920年代迄今,旗袍儼然已成為中式服裝代名詞。(記者鍾元/攝影)從1920年代迄今,旗袍儼然已成為中式服裝代名詞。(記者鍾元/攝影)
日治時期(1895~1945)
受到日本與中國相互影響,旗袍發展為融合的穿著。旗袍的樣式較為簡單,設計上多偏向實用,也受到日本女裝的設計影響,變得較為合身。

旗袍展現優雅氣質與形象。(Shutterstock)旗袍展現優雅氣質與形象。(Shutterstock)
民國時期(1945~194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旗袍開始在臺灣上層社會和文化名流中流行,設計上開始強調剪裁和細節,許多女性會穿著旗袍參加社交場合,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

淺藍地毛料、織帶飾邊、長袖裌旗袍,為蔣宋美齡於臺灣光復初期(1945-1960年代)的穿著。(台灣博物館提供)淺藍地毛料、織帶飾邊、長袖裌旗袍,為蔣宋美齡於臺灣光復初期(1945-1960年代)的穿著。(台灣博物館提供)

深藍針織棉布刺繡深藍色幾何紋、織帶飾邊、長窄袖裌旗袍,蔣宋美齡於光復初期1945~1960年代間的穿著。(台灣博物館提供)深藍針織棉布刺繡深藍色幾何紋、織帶飾邊、長窄袖裌旗袍,蔣宋美齡於光復初期1945~1960年代間的穿著。(台灣博物館提供)
現代(1950年代至今)
隨著臺灣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旗袍逐漸從日常穿著轉變為特殊場合,例如:婚禮、節慶和舞臺表演服裝,也融合現代元素的設計,如短旗袍、現代布料的使用,受到年輕人與時尚界青睞。

現代設計師將旗袍與當代元素融合,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記者鍾元/攝影)現代設計師將旗袍與當代元素融合,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記者鍾元/攝影)

香港電影資料館2023年舉辦「更衣記——香港電影旗袍戲服秀」,展出31套女星在1950~90年代電影中穿過的旗袍戲服。(余鋼/大紀元)香港電影資料館2023年舉辦「更衣記——香港電影旗袍戲服秀」,展出31套女星在1950~90年代電影中穿過的旗袍戲服。(余鋼/大紀元)

2023年「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展出電影中的各種旗袍。(余鋼/大紀元)2023年「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展出電影中的各種旗袍。(余鋼/大紀元)

旗袍時尚 優雅細緻、古今融合

旗袍的設計是優雅與細緻的結合,設計元素包括立領、盤扣和開衩。旗袍的立領設計增添了古典氣息;手工盤扣是既實用又美麗的裝飾,可說是整件旗袍的精華所在;開衩設計不僅讓行走自如,也增加了線條的流動感與些許性感。

旗袍的面料有很多種,從絲綢、綢緞到絨布都有。絲綢旗袍是最經典的,其光澤讓穿著者顯得格外高貴。刺繡旗袍則以精緻的花卉圖案或傳統圖騰吸引眾人目光,讓每件旗袍看起來都像是一件件藝術品。穿旗袍出席正式場合,能展現一種個人獨特魅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旗袍也在不斷演變。現代設計師們將旗袍與當代元素融合,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例如:有些設計加入了西裝領、短袖或改良剪裁,使旗袍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充滿了現代感。

此外,旗袍也逐漸成為各種時尚秀的亮點,許多國際知名設計師、明星和時尚界人物在紅地毯上穿著旗袍,將它轉化為國際化的時尚表達方式。

立領、直盤扣為旗袍設計特徵。(Shutterstock)立領、直盤扣為旗袍設計特徵。(Shutterstock)

立領、盤扣為旗袍元素。(Shutterstock)立領、盤扣為旗袍元素。(Shutterstock)

刺繡旗袍以精緻的花卉圖案或傳統圖騰吸引眾人目光。(Shutterstock)刺繡旗袍以精緻的花卉圖案或傳統圖騰吸引眾人目光。(Shutterstock)

旗袍在當今世界的時尚舞臺上,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成為中國女性在重要場合上展示自信、優雅和文化根源的象徵。

穿旗袍綻放獨一無二的美黃秀卿表示,台灣世旗推動「穿旗袍學做人」的意義:旗袍立領教會女性抬頭做人、旗袍開襟則要女性胸懷寬廣、收腰則是挺起腰桿做人、旗袍開衩要提醒女人們腳踏實地且謹慎走好每一步。希望透過穿旗袍,來展現美學,綻放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美麗!

新竹分會公關長趙國珍提到,台灣世旗每年都會舉行各種慈善公益服務、國際選美賽事,讓每位姊妹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提升女性的魅力、氣質、幸福力,學習如何做個正能量的精緻女人。

穿旗袍學做人,透過穿旗袍,來展現美學,綻放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美麗。(Shutterstock)穿旗袍學做人,透過穿旗袍,來展現美學,綻放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美麗。(Shutterstock)

「世界旗袍皇后國際大賽」2024年在臺灣舉行,比賽項目之一是參賽者統一穿上白色旗袍。(趙國珍提供)「世界旗袍皇后國際大賽」2024年在臺灣舉行,比賽項目之一是參賽者統一穿上白色旗袍。(趙國珍提供)

除了外在的美麗服飾,內在的孕育也不可少,有動態的美學儀態訓練、旗袍舞、古典舞,更有靜態的禮儀講座、插花、茶道、妝髮,提升女性的自信,進而展現東方女性的古典美,傳承旗袍的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