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際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汽車業重組供應鏈

日本愛知縣豐田汽車工廠產線。(Kazuhiro Nogi/AFP via Getty Images)
日本愛知縣豐田汽車工廠產線。(Kazuhiro Nogi/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陳霆/綜合報導】【大紀元2025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參加美國消費電子展(CES)的企業高管表示,為了配合美國當選總統川普(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全球汽車供應商正在思考,有多少產能可轉移到美國本土,並進一步去除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汽車業已經歷了八年的美國保護主義,從川普第一任期的關稅開始,到拜登政府的各項措施,包括禁止聯網汽車使用中國軟硬件的提案等,這些政策大多直接針對北京。

不過,川普計劃提出的關稅政策將更進一步,對全球進口到美國的商品一律加徵10%的關稅,並對中國商品徵收60%的關稅。

去年11月底川普還表示,上任後可能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

如此高的關稅,很難完全轉嫁給消費者,並使許多在低成本市場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失去價格競爭力。對中國而言,這將使產品幾乎無法在美國銷售。

博世(Bosch)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該公司的北美區總裁保羅‧托馬斯(Paul Thomas)表示:「任何人都可以算一算。如果徵收10%、20%或60%(的關稅)……有多少種方案是有意義的,我們要對哪些方案採取行動?」

「甚至在他(川普)上任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著手其中的幾個方案了。」他說。

托馬斯在美國消費電子展上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舉了一個假設性的案例。他說,博世目前可能在馬來西亞或類似的市場生產給通用的電子控制組件,但現在「我們正考慮在墨西哥或巴西生產……或其它我們已有廠房的地區」。

托馬斯補充說,博世會等到1月20日川普上任後,看看實際情況再做出「重大決定」,其他供應商和汽車製造商也有類似的想法。

在第一任期內,川普曾警告,可能對特定國家甚至個別汽車製造商徵收關稅,促使它們提高在美國的產量。

2017年初,豐田汽車宣布計劃在墨西哥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卡羅拉(Corolla)車款時,川普在社交媒體上說:「絕對不行!在美國建廠,否則就得繳交高昂的邊境稅。」

不到一年,豐田即宣布與馬自達(Mazda)在美國阿拉巴馬州聯合建廠,耗資16億美元。

在COVID大流行期間,主要供應商紛紛通過本地化生產,來應對美國的保護主義和大規模供應鏈衝擊,以避免零部件短缺或關稅風險。

拜登政府通過《降低通貨膨脹法》(IRA)後,這一進程持續加速。這項法案促使大批供應商增加在美投資,以尋求電動車補貼。

大陸集團(Continental,即馬牌輪胎)的首席執行官尼古拉‧塞澤爾(Nikolai Setzer)表示,經過多年本地化生產之後,他們相信與其它企業相比,川普關稅對他們的衝擊更小。

不過,這家德國運輸零部件製造商依然在研討,是否有替代的本地零部件,讓公司避免關稅。

「只要我們能夠進一步本地化,而且有意義,我們就會去做。」塞澤爾說。

本田公司(Honda)在墨西哥的年產能約為20萬輛,其中80%出口到美國市場。

本田執行副總海原紀也(Noriya Kaihara)在美國消費電子展的一次會議上表示,根據關稅水平,「我們可能不得不考慮改變生產地點……從墨西哥到日本,或者從墨西哥到其它地方」。

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關稅的可能性,促使供應商尋找替代供應鏈。為特斯拉供應電動車電池的松下能源正將更多的供應鏈轉移到北美。

松下能源北美總裁艾倫‧斯旺(Allan Swan)對路透社表示,在應對即將上台的川普政府新政策方面,他的公司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不要讓供應鏈專注於中國」。

他說:「我們確實有一些中國供應商,但數量不多,而且我們計劃在未來減少對這些供應商的依賴,這一進程已經加速。」

松下能源在美國的內華達州有一家工廠,並計劃今年在堪薩斯州開設第二家工廠。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