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後,廈門島海景第一排高樓閃耀著五彩的霓虹燈,從相隔僅6公里的小金門望去,一時之間,彷彿掉入夢幻般的香江。這日初冬,金門導遊小陳興沖沖向台灣旅遊團推薦,「很多小金門的老人家早上坐船半小時到廈門島,逛街、按摩,或帶點乾貨回來賺外快,下午再4點搭船返金門。」
高唱著「金廈一日遊」的金門導遊話音剛落,方從小三通返台的小林卻告訴《大紀元》,說他不久前才結束福建一所知名大學2年的教職生涯,「再不走恐有不測!」,原因之一是大學教師不僅要接受政治教育,還要考試集點拿證書,這讓習慣了台灣言論自由的他很難受。他自我調侃回台那一天,連他的太太都笑他,「像被勞教過的」。
一進一退,前進中國的金門導遊與倉皇出逃的福建台師,各自用行動詮釋中共所謂的「兩岸融合示範區」。
金馬取代香港 中共欲打造「兩岸融合示範區」
「反送中」後,香港失去「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位,中共轉向將金門、馬祖,結合福建進一步喊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目標在推動中國統一。福建廈門島近年也因此在中共統戰策略下快速成長,吸引不少金門人前往娛樂、投資;生活更緊密了,傳言金門人總覺得離中國很近、離台灣很遠,對所謂兩岸統一有更高的意願。但根據金門大學2022年一項對身分認同的民調顯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金門居民占比最大,其中以年輕人更看中「民主、自由、多元」的生活方式。
面對中共的挑戰,近期由台灣智庫等單位舉辦的「海上邊境第一排—離島人的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小島大戰略—離島在是否就兩岸關係中的角色」兩場座談,邀請金馬青年與學者,從歷史脈絡、地理、文化等面向,探討如何同理離島居民的生活,希望能進一步形塑對國家的認同,推進「台澎金馬命運共同體」的最高認識。
金馬青年:只拚經濟是刻板印象
主持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說,台灣人現在能體會1949年後的中國外省移民及其二、三代,但還需了解金馬離島居民在戒嚴時代,他們是全民皆兵,也沒歷經台灣民主過程,因此成就今日金門馬祖的一些過程,都需要去進一步去理解。
金門青年、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助理陳玟亘提到,本島人往往認為金門馬祖人「只想拚經濟、不顧民主」,這是對離島人的刻板印象,是不對的。從歷史說起,金門、馬祖人在動員戡亂時期受到嚴格限制,除了使用專用貨幣,也不能收聽廣播、不能隨意遷徙,更無法跟上當時本島蓬勃的經濟、交通和醫療發展,知道這樣的歷史,就更能同理離島人的挫折、失落,以及迫切想要追上發展腳步的心情。她希望不要放大經濟議題看金門,因為這才是金門與台灣本島最大的距離。
自小從澎湖至台灣本島讀書,《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作者何欣潔說,與台灣本島不同,金門、馬祖沒有經歷過日治時期,不同的歷史經歷養成了不同的價值判斷與思想情感,形塑出不同的政治選擇。在台灣的選舉制度中,金門人被認為只支持特定政黨,是否較親中?沒有忠誠度?這是否不應用簡單的方式一概而論。
何欣潔提到,有些金門人說自己不是台灣人、是福建金門人,但其實他可能要表達的是「我是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人」,也有金門青年試圖找尋答案,最終認為自己是金門人、福建人,也是台灣人。身為澎湖人,她希望能成為橋樑,促進彼此的理解。
《海上邊境:台灣離島的人們》製片人何姍蓉指出,「國家認同」議題很重要也很敏感,需要透過討論才能共同向前邁進。她說,由於歷史、文化脈絡的影響,台灣居民若僅站在本島中心主義,將無法理解離島居民的思考。她說,金門與廈門生活圈非常緊密,正如馬祖之於福州,但這不代表認同對岸的政治立場與中共統治,不能因此定義其政治立場。若不知道當地狀況,就不能理解為什麼離島覺得離中國很近、離台灣很遠,若能從對方立場去思考,才能得到更多問題的答案。
座談會也邀請到住在馬祖東引的關達蔚,目前為鹹味島合作社總監,他說,東引處在兩岸衝突的最前線,過去被強制作為對抗中國的戰地,現今又常被說要劃分給中國,讓許多馬祖人對於台灣本位有不公平與不舒服感,時間久了,就希望能跳脫政治與地緣,將馬祖塑造成與世隔絕,以島的狀態過自己的生活。
透視「融合」 台澎金馬已是命運共同體
「今日的金馬是歷史的偶然成就必然!」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表示,從歷史文化脈絡看來,韓戰後,小漁村突然成為對抗共軍的第一線, 被打造為軍事堡壘,歷經艱辛的戰地政務歲月,時至今日,台澎金馬已成為「民主和文化的命運共同體」。
羅文嘉強調,文化與政治認同是兩個概念,要分清楚,就如同英美兩國的關係。台灣文化多元包容,是自由民主體制,反觀中國政權充滿狼性,以自由度而言,台灣拿94分,中國只有9分,這樣的兩岸如何融合?
面對中共「入島、入戶、入心」的認知作戰,金馬是他們的重要戰場。因此台灣更要建立正確的認識,如何認識中國統戰?假訊息加上在地協力者是重點,中共統戰話術要靠代理人,因為講久了就會有影響,這是當前反統戰的重要關鍵。至於如何分辨?羅文嘉說,「那些永遠說中國好棒、台灣好爛、民主好爛的人」,還有可觀察一些單位團體一直賣力在做兩岸活動,若尚未違法,就是揭露他們的活動內容,這也反映出「統戰是門好生意」。
羅文嘉強調,反送中事件後,香港已不再是一國兩制的示範區,中國因此轉向將金門、馬祖當作樣板,進一步喊出「融合示範區」,以廈門的經濟發展、地理接近,及文化認同等條件,作為中國統戰的優勢。他說,但根據金門大學一項調查顯示,金門、馬祖人認同自身「台灣人」占比最高,不願意接受對岸統治,尤其年輕的未來世代,更加擁抱自由、多元、民主的生活方式,這更能說明「台澎金馬一體」的事實。
看好中國市場? 金門導遊:沒人要統一
根據金門大學調查,在「兩岸統一」議題上,年紀越輕越沒市場,反觀年齡越長,贊成統一較多。這項調查,也獲得在地導遊的證實。
有金門導遊資歷十多年的小陳對《大紀元》表示,想要中國的市場,又不要他的政治制度,確實很矛盾,但這也沒辦法,夾在兩岸中間,一定要做一個特殊的決定,所以這邊的人就是要「維持現狀」;他說,為何前總統馬英九在這裡的支持度高,就是認同他的維持現狀,但是若要投票,「沒人要統一」!
被逼政治教育 福建台師:再不走恐不測
相較於不少金門居民樂於被劃入「金廈一日生活圈」,親身體驗過政治極權凌駕教育的台灣教師給出告誡。
台灣因少子化困境,多所大專院校陸續關門,不少高學歷教師一夕失業,在中共統戰策略下,幾年間,想赴大陸賺取高薪的台灣教師不在少數,小林也在其中,2022年間隻身前往中國福建一所大學任教,但在中共制下的大學,教師被監控的程度,卻超乎他的想像。
小林說,校方一開始就說要對老師要加強政治教育,我因為不想政治活動,他們就利用開會時偷渡,更狠的是老師都有終身學習的時數,要求老師看影片,看完影片還要考試,且考完試有認證,認證需要集點,若集點點數不夠,終身學習時數就沒了,至於課程的內容都是學習「習近平的講話」,不僅社會科學要套上習近平二十大的講話,連自然科學也要學習。
「在那裡說到比較敏感的也是危機四伏,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深怕自己在課堂上會講錯話被學生記錄下來。」他說,學生都會記錄,不僅針對台師,後來更漸漸發現,他們監控非常綿密,背後複雜程度超乎想像,各自為政又互相監控。
小林說,上課時,教室前後都有監控,學院院長八點半上班就開始把所有教室監控都打開,學生若看手機睡覺吃早餐,就會在群組罵老師不管,每個老師的壓力都很大。
小林憤憤提到,「課程的安排也會被硬要加課到兩倍多,一年上兩年的課,非常不合理」,加上在那裏賺了錢,也很難轉出來,讓他備感艱辛。
他提到,學校有兩個學生翻牆被抓,因為翻牆都有監控,點了「六四」就被叫去約談,非常恐怖!幾經考量自己是念社會科學的,恐怕更容易出問題,2024年年中,「在打完學期成績後,就趕緊打包回台灣了!」。
小林自我調侃說,回台那一天,連他的太太都笑他,「像被勞教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