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通貨膨脹嚴重,綠色和平20日指出,氣候變遷可能是推高通膨的原因之一,根據分析,近3年來氣候通膨已讓每個家庭支出增加逾8,000元,呼籲政府盡快提出氣候通膨對經濟影響評估、擴大淨零投資政策。環境部回應,氣候變遷影響物價,針對可能通膨的問題,需要更多數據及長期觀察。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指出,台灣自2022年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三年突破2%警戒線,家庭生活成本不斷的攀升。根據主計總處資料,受氣候通膨影響,「食物類與居住類」支出大幅增加,他呼籲政府加速推動能源轉型,減輕氣候變遷對家庭經濟的影響。
方君維表示,近三年因氣候異常,蔬果產量減少,價格上漲,使一般家庭的蔬果支出增加約7,500元;而使用經濟部過去三年的冷氣時數資料,分析冷氣使用時間增加對家庭電費支出的影響,加上近三年電價變化,則估算出每戶家庭近三年多支出994元電費,氣候通膨每個家庭多支出逾8千元。
歐洲央行合作博士Maxmilian Kotz 指出,分析過去30年的數據,發現高溫極端天氣會導致食品價格上漲,進而影響整體通膨;如因極端熱浪,日本稻米價格上漲50%、韓國泡菜的主要食材白菜價格上漲70%。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黃聰智指出,2024年的新生兒數再創歷史新低,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若生兒育女的成本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不斷提升,恐將使生育率越來越低。
綠色和平建議,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應將氣候通膨列為重要議程,並參考澳洲與日本的政策,擴大再生能源生產與淨零投資,推動能源轉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需更多研究與數據才能佐證氣候變遷與物價上漲的直接關聯,但氣候變遷對糧食與物價的影響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