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這些心理壓力反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也是前桃園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提醒,若這些身心症狀持續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超過6個月,可能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進而成為心理重建的一大障礙。
蘇柏文表示,災難發生後,除了身體治療,心理支持與介入同樣重要。過去發生重大事件時,中央與地方政府會積極動員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協助受災民眾,提供情緒慰問與心理支持,必要時,透過藥物治療可緩解憂鬱、焦慮與失眠等症狀。
閉上眼 災難現場不斷浮現腦海
部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因長期受到焦慮、失眠困擾,甚至需要住院治療。桃園醫院護理師林珈伶分享,一名患者回憶事件發生後,他對周遭環境感到極度不安,閉上眼便浮現災害發生的瞬間,讓他心悸、噁心、暈眩,夜晚輾轉難眠。住院期間,醫療團隊透過藥物治療、心理引導與放鬆訓練,幫助他逐步緩解焦慮,最終重新建立規律的生活。
桃園醫院呼籲,身體傷口可隨時間癒合,然而心理創傷的復原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與專業協助。如果您或身邊親友在經歷災難後出現情緒困擾,請勇敢尋求幫助。全臺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1925安心專線,隨時提供支持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