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難替代藥品盤點 立委籲納自費項目

衛福部長邱泰源在立法院備詢。(記者宋碧龍/攝影)
衛福部長邱泰源在立法院備詢。(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賴玟茹、蔡睦月/台北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近日透露,很快會對藥品開徵關稅,引發外界擔憂缺藥可能性。衛福部部長邱泰源16日表示,這波關稅風波可能會影響藥價,目前藥品方面已做好準備。但立委發現,行政院支持方案,衛福部卻拿不到預算;重新盤點美國進口難替代藥物應納入自費項目,以利全盤掌握用藥剛性需求。

邱泰源16日赴立法院報告時表示,川普關稅政策發布後,衛福部就開始盤點藥品是否會受影響,目前已預先做準備。依據《藥事法》規定,若有可能缺乏的藥物,六個月內就要通報;另外,現在也有缺藥平台預先監測,有任何風吹草動,很快就可以做處理和取代。

美國關稅政策第一波沒有藥品關稅項目,邱泰源直言,這對台灣不一定不利,美國關稅比較高,輸美藥品就會比較貴,這波關稅風波,預期會影響到藥價;台灣大部分藥品都有健保給付,在健保方面有一定共識,如果有任何調漲狀況,廠商可以依照成本提供價錢。

另對於台灣採購的藥價比其他國家低,是否影響採購藥品數量?邱泰源表示,這是長久在努力的問題,當然都希望用合理價錢,買到最好的藥。很多台灣醫療專家持續討論如何才能守護民眾需要的藥,在價錢競爭上,若有必要提升價錢買充足的藥,這部分機制也很完整,不需要擔心。

邱泰源:未發生的事不需擔心

美國進口癌藥調漲,癌友也開始擔心未來可能負擔不起。邱泰源強調,還沒發生、也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不需要擔心,癌症藥物的價錢,十年來一直在變動,現在要用的病人都還是用得到;在健保範圍內,會盡量給癌症病人最好的藥物,政府也投入更多癌症新藥基金,讓民眾可以即時用到。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質詢時表示,沒有美國關稅戰前,台灣缺藥就已經很嚴重;重點是,情況是否會變得更加嚴峻?特別是美國進口的癌症用藥、疫苗、高階醫材、小兒醫材、抗生素等都是剛性需求,台灣市場小、利潤低,並仰賴特定供應商,若供應中斷找不到替代品,屆時將影響病人用藥,不可能讓癌症患者等兩個月再繼續治療,她要求衛福部重新盤點美國製造輸入的藥品。

林淑芬指出,衛福部提出的必要藥品清單沒有納入自費品項,像是癌症標靶藥物、免疫疾病生物製劑等,面對美國關稅戰,政府卻沒有進行盤點,對自費用藥個案的衝擊恐怕難以預估。

衛福部食藥署長姜至剛表示,據統計,輸入藥品許可證製造廠為美國有214張,其中在專利期內、可替代性低藥物60項;美國進口醫材方面,有3項為較難替代醫材,均屬少見特殊性醫材。目前藥物跟醫材沒有聽到任何短缺狀況,持續監控生產端與進口端,避免出現搶貨、囤貨。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健保收載的藥物部分,美國進口藥物共有176項,其中72項在必要藥品清單,因為仍在專利期內,可替代性低,當中24項為抗腫瘤、免疫相關藥物,還有感染相關用藥、血液相關藥物各18項。目前健保收載藥物83%是國內製造,國外進口最多來自歐洲,美國輸入仍屬於少數;美國進口藥物必要藥品清單,最多的是抗腫瘤藥物,但使用頻率沒有很高。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表示,行政院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祭出的新台幣880億元支持方案,衛福部預算是0元,「若需要補助藥廠,錢從哪裡來?」邱泰源說,這次美國關稅戰,首波無影響藥物,現在沒有這個問題,大家不用過度擔心;行政院因應美國關稅政策支持方案每筆預算都有用處,衛福部在第一階段足可應付,健保成長率比往年高,較有空間,同時有把握未來爭取到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