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南

|臺南|三代接老店 阿公祕傳「匠心」

祖孫隔代差異因榻榻米技藝傳承而縫合。李金水、李宗勳祖孫於2015年合影。(李宗勳提供)
祖孫隔代差異因榻榻米技藝傳承而縫合。李金水、李宗勳祖孫於2015年合影。(李宗勳提供)

文/記者賴友容
臺灣在日治時期引進榻榻米(疊蓆),新美街泉興疊店是全臺僅存少數手工製蓆老店,創始人李金水原在岡山習藝,約1947年開業,目前由第三代李宗勳接手經營,37歲的他承襲祖父技藝又有拚勁,積極行銷傳統產業。

泉興疊店開店近80年,第三代李宗勳說,他7歲因舉家遷居廈門,20歲才回臺服役,因中國學歷未被承認,求職不順,被阿公逼著學手藝。陌生的祖父成為他嚴格的師父,兩人年齡、作息和價值觀迥異,衝突不斷。而傳統工匠講究實作,學徒要靠耳濡目染、感知默會,他的問題阿公經常答不出所以然,又不接受年輕人求新求變,被唸只能委屈在心中。

但他不服輸,用資訊專長上網找資料研究、向廠商請益,期許有一天超越阿公,證明自己。祖孫磨合許久,等到習藝完成,獨當一面,這才發現阿公教會他的其實是一流的匠人精神,凡事要堅持、頂真,持續精進不能自滿,這就是——匠心。

李宗勳指出,榻榻米耐用、透氣、吸音、氣味芳香,但因現代生活習慣西化,逐漸被遺忘。有一次在店門口聽見路過的小孩天真詢問:「榻榻米是一種米嗎?能不能吃?」讓他深怕這門技藝走入歷史,要求自己全心投入、認真經營,不讓阿公畢生心血白費。

他說,跟祖父學到工匠的「腳踏實地」、跟臺商父親學到做生意要「外圓內方,八面玲瓏」。

李宗勳(左)細心詢問客人訂製需求、再給予建議。(鄭佩雯提供)李宗勳(左)細心詢問客人訂製需求、再給予建議。(鄭佩雯提供)

舊舊的榻榻米專用鋼刀,能看出藝師習性,磨刀是李宗勳每天的重要工作。(鄭佩雯提供)舊舊的榻榻米專用鋼刀,能看出藝師習性,磨刀是李宗勳每天的重要工作。(鄭佩雯提供)

近年來泉興疊店積極轉型,接受各種客製挑戰,引進新技術和材質,讓榻榻米從阿公一板一眼的8種組合成擴展到140種組合,除和室地板,也能融到飲食空間、公共設施或旅館飯店,還發展DIY材料包,杯墊、文創伴手禮,為老店注入朝氣和新意。未來,希望持續將榻榻米結合生活美學,讓大家認識到臺灣也有高品質的榻榻米。

臺南市觀光旅遊局長林國華表示,新美街一帶清領時期舊稱帆寮街,在臺江陸化前,原是帆船聚集之地。如今雖千帆已逝,但走進慈蔭亭牌樓對面窄巷仍可明顯感受高低差,那是昔日沙丘地形最佳見證。新美街上保留許多特色工藝,泉興疊店即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