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留才黃金90天(上)

許多主管花了大量的心力進行增員後卻發現,在新人快速流失的情況下,成果好似春夢了無痕,不禁十分感嘆,一切好似都「做白工」了!但如主管了解新人留存的關鍵期是在到職後的前3個月,並針對新人此時的「症狀」加以輔導,便能提高和新人「一起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機會。

 

留才的「333理論」

人力資源的「留才」上有一個著名的「333理論」:一個新人到企業報到後,「3天」內他每天都會猶豫明天是否要到公司上班?若過了3天,他就會做滿3個月;到了「3個月」時,他和企業就會決定彼此是否應該繼續合作下去(一般而言,這也是適用考核期);若是新人留下來,那他就可能做滿3年,但「3年」又是一個抉擇去留的瓶頸期。

這個理論用在人員流失迅速的業務上更是一針見血,每個「3」都是一個關卡!為何留才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前3天,新人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人際關係疏離、心靈孤單、無法融入團體、專業不足、對前景也茫茫無知,所以此時內心自然會有恐懼感甚至排斥感,除了希望回到他以前熟悉的環境外,也會有逃避的念頭,而此時因為焦慮和無知引發的身心不適,也會加深這個念頭。

3天後,新人逐漸認識同事和環境,心防也逐漸打開,但隨即面臨另外的問題:業務不上手和承擔任務產生的壓力,以及對新的管理方式和組織文化的重新適應。這時新人最易和以前的狀況比較,以前的工作和環境是經過長期的磨合而適應的,但新的工作才剛要開始而已,雖然這樣的比較是不對等的,然而新人的心裡還是會這麼做比較。

3個月左右,新人逐漸了解業務和組織的概貌,但也因此他會開始評估,這個工作適合我嗎?有前途嗎?我真能盡情揮灑嗎?工酬合理嗎?單位的管理氛圍和企業文化適合我嗎?

3個月後,當他繼續願意留下來(當然也要通過公司考核),即表示上述的各項問題,是他與其他因素比較之後「可以接受的」(不見得是「滿意」),而且,新人可能只是「騎驢找馬」,日後也會因為職業倦怠而離職,而這個瓶頸期大約是3年。◇

林金郎
朝陽科技大學碩士,歷任台灣文學創作者協會理事長及聯合報、自由時報電子報、世新大學台灣立報、大紀元時報、商學趨勢報導、公職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