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烏秋」護巢 佯攻不會真啄人

【記者謝月琴/宜蘭報導】有被烏秋攻擊過的經驗嗎? 每年春夏(4~9月)正值動物繁殖季節,宜蘭縣政府近來頻接獲民眾通報有落巢鳥及烏秋攻擊騎士事件。
      大捲尾就是一般俗稱的「烏秋」,日光照射下黑的發亮的身體和長長上揚分岔的尾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他常在田間捕食或是追趕其他鳥類,利用尾羽及翅膀的動作,展現出空中急停、轉彎或是短距離降落等高超的飛行技巧。「烏秋」為卷尾科鳥類,每年5~8月為主要繁殖期,產蛋後需抱蛋約15天,破蛋後育雛約2至3週,這段期間,親鳥為保護雛鳥,絕不容許其他生物侵入領域,故其攻擊行為主要是為趕走入侵者,保護鳥巢與育雛,這是母愛之天性。鳥類專家表示:「烏秋攻擊行為是親情表現,主要是護巢裝佯攻,不會真啄人,如擔心被啄,在繁殖期最好避開烏秋築巢路段」。烏秋常出現在路邊電線桿、平地樹林、農耕地、草叢地等,也只有在繁殖期因為要保護幼鳥,會變的較兇。

       宜蘭縣政府建議倘若在路上遇到烏秋攻擊時,請保持冷靜,並提供下列方法參考:(一)勿邊騎車邊用手驅鳥或用石頭攻擊鳥或越騎越快,易招致危險,請民眾下車用牽、不理會牠並快速離開,一旦離開牠的警戒範圍,便不再有攻擊行為。(二)避開攻擊路線。(三)頭戴安全帽可減少被攻擊次數。只要過了繁殖期,烏秋就不會攻擊行動,請民眾多多體諒。

       另縣府每年於繁殖季節期間受理落巢鳥數量大概有15~20件,種類不外乎有領角鴞、黑冠麻鷺、麻雀、燕子、斑鳩、夜鷹、彩鷸及紅冠水雞等幼鳥,當民眾發現落巢鳥時,請先觀察雛鳥健康狀況,千萬不要馬上撿拾雛鳥;其次觀察周邊環境是否有鳥巢可將雛鳥放回去或親鳥是否有在附近逗留,看親鳥是否會來帶回,若親鳥未帶走雛鳥,再送交縣府單位協助處理。至於幼鳥部份,一般以在練飛狀況較多,請將幼鳥移處安全處,放在拾獲處附近高處棲枝上,離開至少30分鐘(人不離開親鳥不敢靠近接走幼鳥)則再返回觀察,若未帶走幼鳥,再送交縣府單位協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