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與現代平衡」的調查報告中,45%的台灣受訪者認為,退休後主要生活費來源得靠自己,36%認為政府需要負責,只有7%表示成年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能夠負擔退休後的開銷。調查還顯示,2010年止,台灣60歲以上人口占15%,但到了2040年將達 39%,屆時台灣20~59歲的工作人口將減少27%,主因是台灣出生率偏低造成。
不經數年,台灣社會便會面對少數年輕世代,要供養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對收入不增反減的年輕世代,情況無疑是雪上加霜。好在台灣老年長者有儲蓄習慣,調查有近52%銀髮人,退休後的消費靠自己準備,但仍有超過1/3的人須仰賴政府,尤其在貧窮線下的老人,還得接受政府或公益團體的資助才能過活。
相較台灣,美國的情況更糟,根據CNN調查,富國銀行(Wells Fargo)針對1千名年收入不到10萬美元的成年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近1/3的人計畫工作到80歲以上退休。該銀行機構表示,美國人沒有儲蓄習慣, 要存一筆退休金不容易。有70%的人受訪時表示,退休後繼續工作,因為他們無法負擔全退後的生活及醫療負擔。
對於老人退休後各種問題,有較完善相關制度的日本,縱使設有《老人福祉法》、《老人福祉設施》、《老人福祉計畫》、制定「老人日」及醫療相關的《介護保險法》等,但泡沫經濟後,國家財力仍無法負擔比數眾多的老人。
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曾發動國會,針對老人問題,做了決定性的變革——把「老人」之定義切割為二,65~75歲老人定義為「前期老人」,75歲以上者稱為「後期老人」。後期老人是國家全力照顧對象。再者,發動地方公家單位設立老人諮詢機構,負責老人們安養、 訪查、教育的工作,讓前期老人們自力生活、結社及重新投入社會,並制定法規保障老人們的工作權益。不過儘管如此,政府再如何設法保護老人,最後還是得要面對一切。
人老了,在制度上需要退休,但退休後情境無論如何變化,都要避免心理、生理長年不被影響。心理上,千萬不要有「退休」念頭,正如雄中校長王家驥當了23年校長,解任校長一職後,照樣天天穿著軟鞋每天巡校3圈,且固定上教堂做禮拜,數十年如一日,看不出有退休的模樣,身體一直維持健朗,直到 103歲過世。退休後保持健康是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