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寰宇搜奇

百年古蹟滄桑 台灣建築保存故事

林安泰古厝彩色手繪稿。(典藏藝術家庭提供)
林安泰古厝彩色手繪稿。(典藏藝術家庭提供)

【記者鍾元/台北報導】 台灣歷經不同時代更迭,是各類型古建築的寶島。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客座李乾朗教授人稱「古建築大師」,他最新著作《百年古蹟滄桑──台灣建築保存紀事》是一部記述台灣古蹟保存歷程的感人故事,還原每個時代人們對於古蹟保存思維或文化意識。

古蹟就是會說故事的建築

《百年古蹟滄桑──台灣建築保存紀事》是40餘年田野調查的珍貴史料,第一次以時間軸為出發點,採中立角度和觀點,娓娓述說台灣古蹟保存法令的制定、促成、修訂與大時代趨勢交織,在政治立場和自然災害下,遍及全台灣的建築、文物,其存在、消失與保存的演變過程和原委。

書中包含300張珍貴史料及照片,許多場景早已消失或今非昔比,極富歷史意義。另外,李乾朗親筆手繪近60張線稿,精緻描繪建物完整面貌,多元視角的構圖設計,細膩重現古蹟貌態。書中還特別收錄有台灣「古蹟仙」之稱的林衡道推動台灣古建築保存的歷史;以及藝術家席德進描繪閩南、客家傳統建築的珍貴畫作。

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

李乾朗教授。(記者鍾元/攝影)
李乾朗教授。(記者鍾元/攝影)

李乾朗表示,這本書述說著一篇長達數百年的故事,書中所提到建築物有的消失了,也有的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了下來,能保存的古蹟都值得好好珍惜。

「文化是無所不在的事物,它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空間,並且兩者常常互相緊密結合。」他舉例八家將與廟宇結合、表演藝術與劇場結合、藝術創作與文物古蹟結合等,它的經費遠遠少於核能電廠或石化廠的投資,但它影響社會卻是既廣且久。「文化資產為文化建設的基礎,先民的文化遺產永遠是後人創造的根本。」

李乾朗說,他近40年來研究台灣的古建築,並不預設立場,讓古蹟自己發聲,來詮釋真實的歷史,才是智者之道。他感慨,事實上被犧牲的古蹟數量遠遠高於這些成功的例子,再加上天災,如921地震之害,台灣許多品質極高的古蹟大多消失殆盡,未能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