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是血液科的專門,通常用於特殊病人,如特殊骨髓或血液癌症,例如多發性骨髓瘤與白血病,在這種情況下,病患的免疫系統必須給予破壞,在移植之前使用放射線治療或是化學治療。感染與「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是異體移植最常見的併發症。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是一種發生於異體移植後的免疫反應,這種免疫反應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捐贈者的幹細胞(移植物)將接受者(宿主)的器官視為外來異物而發動攻擊。
骨髓移植是很危險的,有很多可能的併發症,因此只有在性命危旦,生命攸關時,才會考慮使用。因為現在骨髓移植的存活率增加了,因此也擴展應用到癌症之外的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
骨髓移植對象
很多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是多發性骨髓瘤與白血病,因為對化學治療已經缺乏反應,骨髓移植可以讓其獲得長遠的好處。還有小兒科的病患,天生就免疫不全,缺少幹細胞,或是再生不良性貧血,出生後幹細胞就不足了。其他適合於骨髓移植的疾病還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cell disease)、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淋巴瘤(lymphoma)、尤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促纖維化小圓細胞腫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慢性肉芽腫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與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disease)。
骨髓移植數量
每年全球至少有5萬以上的骨髓移植病例被報導,其中有57%是自體骨髓移植。最常見的骨髓移植原因還是因為淋巴增生性疾病與白血病。骨髓移植最多的地方是歐洲,幾乎占了一半。
自體骨髓移植
自體骨髓移植首先需要蒐集骨髓幹細胞,而後病患會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或是再加上放射線治療。當病患的惡性細胞都被剪除後,人體的骨髓也被破壞,而後自身的幹細胞再回輸到體內,這些幹細胞會取代人體已經遭毀滅的骨髓,繼續正常的造血功能。自體移植的好處是感染機率比較低,因為免疫功能恢復比較快,排斥的機率很低。因為自體移植有這些好處,因此淋巴瘤的病患通常都採取自體骨髓移植。
然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若自體骨髓移植,癌症的復發率較高,因此就不使用自體骨髓移植。
異體骨髓移植
異體骨髓移植需要兩個人,一是健康捐贈者,一是接受者。異體移植之前,捐贈者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必須與接受者相合,才能施行移植手術,但無論HLA是如何的相合,接受者仍是必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壓抑免疫力,以免移植物對宿主產生排斥。異體移植來源可以是兄弟姊妹,也可以是同卵雙胞胎,或是沒有關係的人。沒有關係的人可以透過全國骨髓捐贈計畫,去尋找合適的捐贈者。異體移植來源也可以是別人的臍帶血。
不同的人種間排斥比較明顯,因此異體骨髓移植最好是使用相同種族的。台灣與日本的異體骨髓移植有共用,增加移植配對成功率,同時造福兩國的病患。
HLA相符
為減少排斥,異體骨髓移植的HLA最好能夠相配,有25~30%的異體骨髓移植HLA完全相符,因為是兄弟姊妹的關係。即使是如此相符,但裡頭還是有些等位基因不符,還是有可能產生排斥的問題。
取骨髓
在骨髓移植過程,需要從捐贈者取出骨髓。骨髓的取出,要選擇大的骨頭,通常是骨盆骨頭,用針刺入骨頭中心,將骨髓吸出。這個過程,就是骨髓抽取,最好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周邊血液幹細胞
在異體移植中,現在最常使用的幹細胞來源是周邊血液。要如何蒐集呢?這需要經過一個過程,稱為分離術(apheresis),先將抽出血液過濾掉白血球,紅血球依然讓其回到捐贈者體內,周邊血液的幹細胞量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皮下注射,讓幹細胞能夠從骨髓中釋放到周邊血液中來。
羊水利用
羊水中也存在著許多幹細胞,將羊水中幹細胞取出,無論是自體骨髓移植或是異體骨髓移植,都可以利用。
臍帶血
臍帶血的取得是母親分娩後,將嬰兒的臍帶連同胎盤捐贈出來,臍帶血中的幹細胞濃度要遠大於周邊血液,但是臍帶血的量不多,通常只有50c.c.,因此在骨髓移植中比較適合於給小孩子使用。現在已經有技術,將兩個臍帶血中的幹細胞合在一起,給成人使用。
幹細胞的保存
就如同其他器官一樣,骨髓細胞可以冰凍很長時間,而不會損傷到很多的細胞。這對於自體骨髓移植很重要,因為在移植之前,就必須保存好幾個月。對於使用於異體骨髓移植,臍帶血在出生後就要處理,使用二甲基亞碸(DMSO)作為溶劑保存,冰凍速度要慢,避免結晶形成,傷害到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