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當地的人們特別是在老人之間口耳相傳著神的囑託。後來直到有一天他們從碼頭上迎來了一位怯生生的女子。一問原來她從黃浦江坐船而來。當地人細細一問,原來她是松江烏泥涇人,小的時候,家鄉貧困又經常遇到天災,十歲那年做了人家的童養媳。在婆家,她小小年紀什麼活都幹,但即便是這樣她還是經常受打罵,餓飯,受到了很多的淩辱。這次是因為她白天幹活非常勞累,本想休息一下再做飯,怎奈她婆婆不依不饒,和丈夫打她一頓,關起來。她這下心徹底涼透了,後來想辦法逃了出來,一直跑到黃浦江,上了一艘南下的船,陰差陽錯來到了了這裡。
當她述說完自己的故事之後,當地人唏噓一陣子,非常的同情她,把她安頓下來了。起初她很不適應這裡的生活。飲食起居和風俗習慣等等都不適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慈善的笑意。
很多剛來這裡的人都覺得黎族人比較野蠻,其實他們那種外表剛強的性格是出於生存的需要(整日與野獸打交道),加之這裡比較封閉,接觸外界人比較少,而且出於自保的本性,所以看上去不好相處。其實如果讓他們能感受到對方的善意,那他們也是很好相處的,尤其是黎族女性。當初蘇東坡被北宋皇帝貶到這裡的時候,當地人就給予他很大的慰藉。這是即便不懂得對方的語言,但從表情中就能讀懂一些。這對於這位受盡淩辱的女性來說是莫大的安慰。
在這裡她呆了幾天,發現當地人對於紡線織布很有研究。原本在家裡她也做過不少這方面的活計,但是在這裡卻發現黎族人在這方面的手藝更為高超和嫺熟,而且富有特點,如能紡織出來的布,花紋顏色多彩而細膩。
當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帶著黎族人紡織出來的衣物,拿給了自己的父老鄉親,他們都非常的高興。醒來之後她把這個夢和收留她的老媽媽說了。老媽媽一聽就想起了從前祖上所流傳了幾代的「神諭」。於是找來在紡織方面更有經驗的人們,大家一起把自己最好的手藝拿出來傳授給她。
她原本是一位十分聰明而且善於思考與動手的人。她把在漢地所知道的紡織方面的手藝也拿出來了,不斷的和當地的技術進行融和、貫通,並對原有的技藝進行改造。這樣當地的技藝水準也在不斷的向上提升。紡織出來的衣物,成為來自大陸商人們的緊俏貨。她的威望也日漸提高。
當地人看她如此的心靈手巧,不斷的想把她留在當地。也給她相繼介紹了一些好小夥子。怎奈她對此都是無動於衷。她想的是要把自己學到的手傳回中原,讓家鄉的人們都能因紡織而活得好一些,不要繼續受天災所害。換一種方式活法。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她表面上的語言、習慣等等方面已經成為地道的黎族人。有一天她又做了和起初基本上完全一樣的夢。她知道,自己該北上回家了。
當黎族鄉親們依依不捨的送她的時候,她勸大家:「我回去不是完成當初神的囑託嗎?當時神傳授給你們紡織技藝,其中一個目地不是讓中原人都活得更多彩嗎?」
她於元貞(1295—1296年)揮淚告別了二、三十年來朝夕相處的黎族鄉親,帶上軋(yà)、彈弓、紡車、織機 和圖案紋樣,坐上一艘北上的商船,回到了久別的家鄉——烏泥涇鎮。
回到家鄉,一打聽,環境沒啥大的改變,還是那麼的貧窮。她原來的丈夫和婆婆早已過世。鄉親們對她非常的好。她也把自己在海南黎族人所學的紡織技藝無私的拿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