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原本待在學校的教官,為什麼現在要離開了,留下來不好嗎?退出校園又一定是好結局嗎?
在討論教官該不該退出校園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教官一開始到底是怎麼出現在校園裡的,那麼教官在校園裡的功能又是什麼,為什麼會有人希望他退出或留在校園。
Q:什麼時候設立教官的?在哪些地方設立?
A: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在民國40年(1951年), 臺灣地區全面實施學生軍訓教育。經8所師範學校試辦成功後,翌年4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高中以上學校學生軍事精神體格及技能訓練綱要》,從此時開始,全台各高中以上學校均設有教官。
Q:哪個政府部門管理教官人員?
A:軍訓教官主管單位為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而非國防部。
Q:教官現在的功能?
A:依據教育部公布的軍訓人員執勤規定,在學校的軍訓教官職責包括:維護校園安寧、處理緊急突發事件、協助住宿學生生活照顧、確保軍訓教學用槍安全、校安事件通報與連繫,其他上級交付之相關工作事項。
而在教育部公布的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軍訓教官輔導(服務)學生實施要點,教官服務項目包括:疾病照料、急難救助、情緒疏導、生活照顧、安全維護。
Q:要求教官退出校園的人訴求是什麼?
A:在4月7日時,四校大學學生社團到教育部前抗議,並提出3點訴求:
1.教官退出校園,軍人回歸國防部。
2.大學法增修專門條文,禁止黨政軍進入校園。
3.落實轉型正義,去除教育場域內威權遺緒。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在他出版的《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中提到:校園內設有軍訓教官,是「法西斯主義殘存的證據」。
在賈伯楷投書關鍵評論網《閃開讓專業的來吧!校園內的教官可以這樣「被替代」》的內文中提到:教官並非免費,投入是否值得?
Q:希望教官留在校園的人理由是什麼?
A:2015年01月22日教育部表達立場:教官維護安應續留校園
據中央社4月8日報導:私立科大協會聲明支持教官留校園,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表示:教官角色很難取代,大學內往往是教官、導師、心輔人員合力分工照顧學生。
4月11日台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長饒月琴等人發出聲明,聲明中提到:因時空改變,教官的黨政或威權色彩已漸褪去,教官在校園中的角色已轉換為保護、訓育與輔導…。基於校園安全的考量,在未有替代人力之前,教官不宜全面退出校園。
Q:如果教官退出校園後,原本的事物誰能接手?
A:就前述共11個項目中,除了「確保軍訓教學用槍安全」和「其他上級交付之相關工作事項」之外,其他項目都能以學校教師、輔導老師和校安人員取代。
Q:需要多少人接手?
A:高中職約6,000人,大專院校約1,100人
Q:教官的薪水大約多少?
A:就高中而言,依不同軍階約57K~74K(少校~上校);就大學而言依不同軍階約65K~98K(少校~上校),而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推算,大學畢業生接受培訓成為校安人員的薪資,月收入預估3~4萬元
Q:教官退場後能去哪?
A:教育部次長蔡清華在接受採訪時簡單提出幾點:
1. 回歸國防部
2. 參加考試轉任公職
3. 接受師資培訓,轉任全民國防專科教師
4. 轉向退輔會,擔任探索教育教練
那麼,到底教官該不該退出校園?我個人認為,或許,有折衷的辦法:廢除教官室,保留教官。
畢竟,林林總總希望教官留在校園中的理由,都是圍繞著其身兼的職務;而認為教官應該退場的理由中,最強烈的莫過於「威權的遺毒」。目前教官在校園身兼的任務確實大部分找得到替代方案,而且應該會更專業。但是,全民國防的課程,以教官來講課會是最簡潔的選擇;槍械的使用,教官絕對是最好的授課人選;兵役的問題,由教官來協助答疑會是最準確。
因此,如果要讓「威權的遺毒」消失,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廢除教官室,保留教官。教官來到校園就只是穿著軍裝的老師,好比業界的技師進入職校授課一樣合理,課堂上也是講述著跟其專業相關的知識,只是教官的專業是在槍械和國防知識這個方面。
只是,無論用什麼方式讓教官退場,若能漸進而行我覺得比較可行。
就高中端而言,我們不能確保校安能夠完全順利交接教官的任務,這需要一點時間讓校安熟悉工作的進行;我們也無法確定目前在校的輔導老師能再承擔更多的輔導任務,這需要1、2個學期觀察;當然,也不能確保在教官退場後,校方有足夠人力處理學生的出缺席和突發狀況,這必須讓學校原本的教職員工去了解原本教官負責的事項。在以上這些情形都能克服的條件下,只要能保障目前擔任教官的人員的權益,任何退場方式都能討論。
就大學端而言,由於大學校園自主,因此教官退場的障礙比較少,只要學校訂定好退場機制,執行起來的疑慮就會比較少甚至沒有。例如台師大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校務會議中通過修改組織章程,將「軍訓室」與「專責導師辦公室」合併為「專責導師室」,順利地成為國內第一個廢除軍訓室的大學。
總之,軍人終究是要待在軍區,就像業界技師應該在業界貢獻一樣正常,但在校園中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是老師,只是他們的專業技能是槍械和全民國防這方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