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教孩子學會在公共場合自律自重

 (Fotolia)
(Fotolia)

文/凱若媽咪
對許多爸媽來說,帶小小孩出去餐廳用餐,搭飛機火車,甚至只是逛個街,都是壓力極大的事。

在德國餐廳用餐或機場候機時,我常用驚嘆的語氣對老公說:「德國人不只是大人冷靜,連小孩都挺鎮定的。」其實德國的孩子們並不是不活潑,他們瘋起來可野了。但是,德國家庭大多非常重視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舉止,如果已經干擾他人,父母多半會走到孩子身旁制止。

究竟,德國父母怎麼教孩子們舉止合宜呢?

我的德國婆婆,表達感情的方式溫暖又直接,連我老公已經成年成家,他們仍時常擁抱親吻,表達想念與關心。但是談到規矩,我婆婆可是比台灣許多父母都還嚴格,連我也自嘆弗如。

尊重孩子,也教孩子尊重他人

婆婆的標準非常簡單,就是「尊重」。她尊重孩子,孩子也需要學習尊重其他人。

從我兒子開始吃副食品開始,我們就準備一張餐椅給他,讓他可以坐著和我們一起吃飯。然而孩子吃得少,吃的時間短,吃完了就想下來玩。婆婆對著還不會說話,也不知道聽懂多少話的兒子說:「你吃完了,但奶奶還在吃,你要等我,我吃完了再一起玩。」

當然,兒子不會立刻買單,但我注意到婆婆,每次就是這樣看著孩子眼睛,說一樣的話,然後拿一小塊東西給他吃,接著繼續吃自己的飯,重複很多次,也不會不耐煩。

奇妙的是,才半歲多的兒子,竟然懂了。每次只要聽到一樣的話,就會安分幾分鐘,接著安分的時間愈來愈長。到現在,只要他不是想睡覺的狀態,多半能夠開開心心同桌吃一頓半小時的飯。

以下整理了我婆婆的方式,加上我自己的實際經驗,歸納出幾個讓孩子在公共場合舉止得宜的好方法。

首先是行前教育,在出門前就說明清楚,等一下要見到誰,做什麼事,以及他應有的行為和態度。當然,也可以包括讓孩子期待的事(獎賞)。例如:等一下你和媽媽去買東西,乖乖坐在推車上不吵鬧,等買完後,就一起去踢球。

當孩子開始吵鬧,出現影響到他人的行為時,第一步,絕對先告訴孩子「不可以」。現在很多的父母,很怕跟孩子說「不可以」,好像說了這句話,就不是明理的爸媽,反而先「同理」孩子。

我婆婆很強調要同理孩子,但這些話都在告訴孩子「不可以」之後。因為孩子需要知道,這樣的行為必須停止,尤其是讓人不悅或危險的動作,更是應該馬上制止,例如:在馬路上或餐廳裡奔跑、踢椅子影響到其他人等等。

第二步,為什麼不可以,把原因講清楚。「不可以」後面,絕對要接著「為什麼」,否則孩子只覺得是「被大人」制止,聽話照做而已,卻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其他人。

第三步,同樣的話,看著孩子眼睛說三次,給他機會自動停止。

第四步,如果還是不能主動停止,就必須「被停止」。小一些的孩子,只要剝奪了他調皮的樂趣,就很足夠。但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就得帶離現場溝通。

我婆婆的原則是,絕不在現場讓孩子出糗,也絕不用「看看阿姨都在笑你」、「你真是丟臉」這樣的方式,逼孩子就範。有些孩子反而會因為出糗了而大鬧,或只是顧及面子,暫且屈服,而不是真的明白自律自重、尊重他人。

我們之前去荷蘭度假,到了一間咖啡廳,兒子坐在一個木頭箱子做成的長凳上。小孩當然都喜歡踢呀踢的,發出聲音,但這影響到了其他人,所以我告訴他:「不可以踢椅子。旁邊還有姊姊和其他人,也坐在同樣的椅子上,你踢了他們不舒服,而且很吵。」同樣的話,我說了三次,他還是沒停止,就被「請」到另一張椅子去坐。父母的態度,要冷靜又堅定。

最後一步,不斷鼓勵。適時提醒他,最後的獎賞。如果他現在願意停止自己的行為,而且不耍脾氣,那他還有機會得到今日王牌,也就是父母行前就答應他,等做完所有事後,會帶孩子去做的事。不過父母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動不動就把王牌亮出來,孩子多聽幾遍,可能就不當一回事了。

孩子需要自由跑跳的空間

而孩子本來就需要奔跑,發洩能量。德國孩子可以願意安靜一會,是因為知道等會兒一定有機會可以去跑去跳。

但當我們帶著一歲兒子回台灣時,才發現,很多孩子能奔跑的場合,就是那幾個僅有的開放空間,例如:百貨公司、車站、機場、大賣場。孩子看了,當然本能的就想在空曠的場域奔跑。如果我們能有更多讓孩子舒展的空間設計,或許孩子會更能在用餐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適時配合,安靜一下。

我的德國婆婆認為,孩子如果能學會在公共場合做出合適的行為,未來一輩子受用無窮。因為,那代表孩子懂得聆聽與觀察、自律自重、甚至尊重他人。能夠自我管理的人,走到哪裡,都能與人相處愉快、更容易獲得尊重,而這也是讓孩子邁向獨立的基本能力。

──摘編自《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天下文化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