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又稱菠蘿,閩南話讀音近似「旺來」,鳳梨因而在台語盛行的台灣尤其受到歡迎,早期許多家戶中,都會有1~2款鳳梨造型的擺設,商業行號開張時,也會懸掛鳳梨造型的彩飾,就是希望取其諧音,有著為家中或生意帶來「興旺」、「旺盛」的吉祥寓意。
農委會「鳳梨主題館」介紹,台灣最早栽種鳳梨的記載,從清朝康熙末年(1694年)就開始了,距今已超過300年。
根據《台灣府誌》對鳳梨的描述:「葉薄而闊,而葉緣有刺,果生於葉叢中,果皮似波羅蜜而色黃,味甘而微酸,先端具綠葉一簇,形似鳳尾,故名。」另外,鳳梨也被俗稱菠蘿、露兜子、番梨或王梨,在台灣,鳳梨則通稱為黃梨、王萊及旺萊。
鳳梨酥小歷史
說到鳳梨,一定要提到台灣的著名點心——鳳梨酥。鳳梨酥其實多數以冬瓜醬為主原料,但既然多數鳳梨酥是冬瓜內餡,為什麼不叫冬瓜酥,而叫鳳梨酥呢?
據說,早期台灣訂婚和結婚不可或缺的喜餅為「龍鳳餅」,由龍餅(肉餡大圓餅)和鳳餅(鳳梨大圓餅)組成;由於餅比較大塊,價格較高,一般人消費不起,經過改良慢慢成為現在小塊的鳳梨酥。
鳳梨酥除了有全部都是冬瓜醬的內陷,也有用大量冬瓜和少量鳳梨混合製作的鳳梨酥,口感外酥內軟,內陷綿密Q彈,滋味甜而不膩。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市面上漸漸出現越來越多以純鳳梨為內陷的土鳳梨酥。土鳳梨酥較一般的鳳梨酥有更強烈的果香,酸甜口味也更添層次,只是,由於鳳梨的纖維較粗,吃起來則不比一般鳳梨酥柔滑順口。
另外,還有一種將鹹蛋黃加入鳳梨酥的產品叫做鳳凰酥,打開包裝就能聞到濃郁的蛋黃香氣,揉和鳳梨酥西點麵皮的奶油香味,一口咬下就同時嚐到甜鹹滋味,風味更佳。
其他改良品種,還包括加入松子、栗子或五穀雜糧等鳳梨酥,也有把鳳梨換成其他水果而製成的哈密瓜酥、蔓越莓酥、蜜李酥等不同版本。
伴手禮選鳳梨酥
至於鳳凰酥哪間店家最出色,討論熱度沒有像鳳梨酥和土鳳梨酥那麼激烈,不過,小潘鳳凰酥的故事頗令人津津樂道。
小潘最初只有廚房,外觀是一道半開的鐵捲門,沒有招牌或指示牌,且深居小巷弄,甚至地圖都不一定顯示,不少人第一次來都會迷路。認路的方式,竟是在路口聞聞香氣從哪邊飄來!
幾年下來,小潘有了櫥窗店面和招牌,還開了分店,但依舊不改樸素作風,鳳凰酥以散裝方式,直接裸裝放在小紙盒內;後來為了方便零售,也提供有外包裝的單顆鳳凰酥。
需要提醒的是,小小一顆鳳梨酥的熱量卻不低,約200~300大卡,差不多一碗飯的熱量,吃多了怕變胖,即使是土鳳梨酥口味較酸,但鳳梨本身含糖量不低,酸遮蓋甜還是甜,宜斟酌食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