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隱於巷弄不知處 尋幽探古訪三坑

三坑登山路線導覽解說牌(記者陳懿勝/攝影)
三坑登山路線導覽解說牌(記者陳懿勝/攝影)

文/記者陳懿勝
基隆這座城市,除了嘩嘩雨聲及誘人美食之外,更有著抬頭可見的綠巒與座落在山海之間的建築,當搭乘台鐵從八堵穿越隧道前往基隆之時,必定會經過一個車站,「三坑車站」。

三坑車站位於基隆市仁愛區,它隱於巷弄之間,藏身在基隆市區高樓叢林裡,雖然沒有氣勢滂礡的大門,卻有著「跨站式站房」的設計,直接將車站設計在涵洞的上方,甚至將涵洞作為車站的出入口,當站在月台上時,往兩側望去則可直接看到民宅。

相較於基隆其他車站,三坑車站似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站,但車站周圍卻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及建物。若要談三坑的由來,時光就要拉回清朝,當時基隆煤礦藏量豐富、品質優良,首次開挖坑道之處取名一坑,另外開挖的則叫二坑,第三個坑道自然就稱為三坑。

荒煙漫草中的日軍紀念碑

走出三坑車站,接上龍安街198巷,這條街道是由礦場輕便鐵路改建而成的狹窄道路,旁邊曾是盛益與英和煤礦炭埕的廣場,過去許多人的生計就繫於此處,在漆黑的坑道中掙扎,在人力運煤車上往返礦坑口與集煤站,但昔日礦場如今已蓋起大樓,實在難以想像這裡滿是煤渣的模樣。

然而在蜿蜒的巷弄之際,在一階一階延至山上的長巷之中,卻有著5座日軍紀念碑,分別為「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招魂碑」、「招魂碑移建記」與「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

「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紀念碑的緣由,起自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台灣當時因馬關條約歸屬於日本,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啟程接收台灣時,台灣部分官民組織台灣民主國與日軍發生乙未戰役,日軍傷亡人數僅數十人,但受到北部多雨潮溼及水土不服的問題,多數軍士兵及家屬罹患霍亂瘧疾,病死人數多達2,156人。

由於當時正逢戰爭時間,死者無法埋葬,因此遺骸集中送到三坑的火葬場火化,骨灰再運回日本家鄉,燼灰則埋葬於此處,並建立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所以又被稱為「千人塚」;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則是在1898年勒立,用來紀念1895年近衛師團在基隆一役戰死的軍人。

百年之前,「基隆千人塚」為來到台灣的日本人定會造訪的景點,然而這2座紀念碑如今藏身在狹窄巷弄之間,完全沒有出入口,若要一探究竟,就必須踏上他人的屋頂才可見到當時的遺跡,過往的歷史似乎已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流之際。

三坑的房舍循山而建,踏著一步一步的階梯拾級而上,步上法王寺。法王寺建於1920年,為日本天臺宗僧人中澤慈愍來台所建,為超度這些無法返鄉的亡靈。

「招魂碑」位於法王寺前方與民宅後院夾峙的一小塊空間內,由當時第4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1898年所立,旁邊的「招魂碑移建記」則記載,「招魂碑原設置在重隆重砲兵隊的營區內,1909年移到高砂公園內,但公園為兒童、狗嬉戲場所,缺乏崇敬之意,因此在1927年遷移到此處。

但隨著三坑的人口增加,房舍沿山而建,如今的招魂碑被夾在法王寺及民宅的間隙之處,偏安於陰暗的角落,不過或許地點隱蔽的關係,2個紀念碑沒有受到太多的破壞,能說是因禍得福吧!

至於「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則位於嚴放寺步道旁的一片竹林之內。這座日軍少尉碑立於1896年,但是基座卻是西國三十三觀音靈所的石佛基座,刻建於1931年,兩者竟然相差25年之久,因此有人推測日軍少尉碑的原址可能被用來興建住宅,民眾因忌諱毀壞墓碑,才會移到此處,並利用石佛基座作為現在看到的基座。

獅球嶺上俯瞰基隆港

循階而下,印入眼簾的是一座涼亭,旁邊則有座碉堡相伴餘側,順著碉堡外園即可繞登而上,碉堡上方的位置可以就近俯瞰基隆市區,是不錯的展望點;回到涼亭後再繼續往下前進,一旁有著獅球社區兒童樂園的標示牌,但樂園已經廢棄。

步道引導著往下的路途,階梯則牽引著向上的小徑,進入了沿山而建的聚落,這裡可是貓咪的天堂,牠們有時穿梭在山巷之間,亦或慵懶的在屋頂上享受陽光,步行者們則是穿越了人家的前庭或後院,而這條蜿蜒的山徑,則是接上了國道中山高速公路大業隧道旁的車道,來到了獅球嶺。

獅球嶺早年是基隆進入台北盆地的要道,而座落在半山腰的「平安亭」,是往來二地的旅客休憩之地。平安亭與台北仕紳陳霞林故居的軒亭十分類似,黑色的外圍瓦當上有著福字與牡丹花紋,象徵土地公與富貴。庭前有著一對石獅,公獅配戴著刻有光緒元年(1847年)字樣的罄牌。

令人惋惜的是,承載著近百年歷史的平安亭,卻在基隆的風雨中逐漸傾頹,涼亭屋脊上的榕樹氣根也深入涼亭結構之中,屋頂破損、梁柱龜裂,如何整修這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將會是一個難題。

接著踏上石階前往獅球嶺砲台,首先抵達的是建於嘉慶元年(1769年)的平安宮,是基隆清代建築之土地公廟中,僅存的2處之一,目前也是基隆最大的土地公廟,百多年來,庇佑著往來的旅人們,同時,也是昔日基隆八景之一的「獅頂匝雲」」的所在位置。

海拔155公尺的獅球嶺雖然不高,但它卻是基隆往來台北的重要孔道,絕妙的制高點鎮守著基隆港,不論是中法戰爭或日本攻台的乙未戰役,獅球嶺謂之兵家必爭之地,發生著激烈的爭奪戰。位於最高點的獅球嶺砲台,是基隆港周邊最內陸的砲台,地點就在大業隧道的正上方,是全覽基隆港的最佳觀測處,最遠時可遠眺到基隆嶼。

獅球嶺砲台基地狹窄,原來布置有東、西及中央3座砲台,可惜在經過中法戰爭及乙未戰役之後,日治時期砲台幾多頹廢,漸失軍事功能,目前除了中央砲台的碉堡、彈藥庫、砲座保存較為完整之外,東、西砲台均僅存殘跡。

佇足於獅球嶺砲台的碉堡上,向下俯瞰,高速公路宛若被踩在腳下,而原本在車道上疾駛的車輛,則在隧道口測速照相的「威權」之下降速,不過有時仍會有來到基隆的遊客不知路況,成為測速照相的犧牲品。

藏身巷弄的百年防空洞

走下獅球嶺的路有多種選擇,如果選擇獅球路48巷的階梯向下前進,就可見到高速公路底下的真實樣貌。原來,高速公路出大業隧道後的這一段道路,是由橋墩一一頂著,並藉由循序漸地的水泥牆將路面放低,接到孝二路直達基隆港。不過基隆港並非是下一個景點,循著獅球路前進,轉入25巷之中,藏身在巷弄間的「百年防空洞」就在此處。

「百年防空洞」建於1903年,原為日軍61病院(今成功國小)的病患避難防空洞,也曾一度成為要塞部隊的彈藥庫。防空洞的故事並不僅有如此,盛傳義俠廖添丁在1909年時,曾在防空洞附近槍殺日方密探陳良久,並在百餘名的警察、憲兵、壯丁團的嚴密搜補下,從獅球嶺成功脫逃。

防空洞的空間狹小,身高約180公分的人走進去,絕對要低頭前進,兩側的寬度約僅可容納2個人擦身而過。防空洞在未整理之前,昏暗且遍布垃圾,甚至淪為吸毒者的藏身處,但在當地里長的爭取之下,照明點亮了防空洞,也掛上老照片述說過往的歷史,讓防空洞再也不是治安的死角,蛻變為為旅行者的新景點。

走出百年防空洞,穿越平交道,右轉沿著龍安街就可回到三坑車站。三坑是個有濃濃懷舊味的小村落,鐵道貫穿其中,在幽靜的長巷中則藏有菜頭滷、高記手工粉圓等在地美食,更不用說還有日治時期遺跡、獅球嶺砲台、百年防空洞等不容錯過景點。有機會搭火車來到基隆遊玩,不妨提前一站下車,且距離基隆廟口僅有10分鐘的路程,很適合尋幽探古兼飽嘗美食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