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代表米其林也認可牛肉麵,讓牛肉麵獲得在世界餐飲舞台上的名片。」費奇也認為,必比登名單反應一項事實,這8家牛肉麵店有高達5家,曾在台北牛肉麵節裡嶄露頭角。
台北國際牛肉麵節創立於2005年,共舉辦10屆的比賽,捧紅無數牛肉麵店家,但這項評比卻在2014年正式劃下完美句點,官方的牛肉麵節至今已成絕響。
費奇感慨,北市牛肉麵節已經將近4年沒有舉辦,即使民間單位與商圈自辦牛肉麵節,但引起的話題與效應都無法同日而語,牛肉麵給人的印象,近年逐漸的被淡化。
「台北市政府不應該放棄曾經捧紅的牛肉麵」,曾擔任2014年台北牛肉麵節美食親善大使的費奇認為,北市府應該藉著米其林,將牛肉麵的主控權奪回,不應讓米其林的評斷,掩蓋住北市府過去10年來所打下的業績,「北市應恢復牛肉麵節,找回專屬於自己的國際美食慶典。」
「滷肉飯節至今已舉辦5、6年了,這次僅1家上必比登」,費奇說,「反觀牛肉麵節裡就有5家參賽過上榜,效果很大,牛肉麵或許正是外國密探所喜愛的味道。」
米其林重「酒食」 台灣酒類料理出線率高
台灣飲食文化對米其林仍有一定的吸引力,費奇談到,米其林2、3星等所分別代表的內容,除了眾所皆知的食物精緻度外,同時特別強調「美酒」與飲饌搭配的協調性的重要,而台灣的小吃也與美酒密不可分。
費奇指出,這次必比登推介裡,不少主食類小吃意外落榜,包括深受國人喜愛的炸雞排、鹹酥雞,或是勾芡製成的蚵仔煎,反而是天冷進補的藥燉排骨、十全藥膳湯與麻油雞意外的雀屏中選,而這兩大小吃正是美酒與美食完美結合的代表,「米其林評比並非從普羅大眾的視角出發,而是認為美食裡得與富含藥酒或料理酒相襯。」
「由外國眼光看台灣的味道,他們會覺得這是台灣美食」,費奇以酒類小吃受青睞的案例反推,台灣如果想進一步說服米其林密探的舌尖,可先行銷外國人熟知的料理與食材上著手,比如原住民的馬告(山胡椒)、刺蔥、香椿等台灣本地香料,能夠製成精緻的甜點與美味佳餚開始著手。
或是,政府能進一步行銷產地到餐桌的樂活料理風尚,結合台灣原生種自產、食材界的明日之星——藜麥,並以藜麥製成各種味道等混搭料理,研發出只有台北可以嚐到的味道,讓米其林密探能夠欣賞到這些創意料理,定會發現台北與其他城市截然不同之處。
費奇說,近5年台北都會有米其林指南,應可帶來經濟效應,加深台灣美食在國際餐飲舞台上的知名度與能見度,不過觀光局與北市觀傳局仍應更積極地「借力施力」行銷這些台灣味道,才能真正發揮出米其林指南落地台北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政府應積極搭建好的戲台,讓業者粉墨登場唱戲,老饕與民眾就等著買票看戲,三方努力讓台北這難得一見的美食光環,照出台灣觀光在世界舞台的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