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心中自有世外桃源的民間高士

隋朝民間有兩位無特殊身分的普通人,均被載入正史,李士謙和張文詡,是因二人都被百姓認為是德高望重之人,有著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道德高度。(圖/志清)
隋朝民間有兩位無特殊身分的普通人,均被載入正史,李士謙和張文詡,是因二人都被百姓認為是德高望重之人,有著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道德高度。(圖/志清)

文/杜若
隋朝民間有兩位無特殊身分的普通人,均被載入正史,他們是李士謙和張文詡,說他們普通,是因二人都住在鄉下,過著日出而作的農耕生活;說他們是高人,是因二人都被百姓認為是德高望重之人,有著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道德高度。

以德行感化鄉民

李士謙,字子約,是趙郡平棘人,也就是今天的「成語之鄉」邯鄲。因父親英年早逝,士謙就和母親相依為命。士謙平日侍奉母親非常孝順,母親去世,士謙守喪三年後,就捐出家宅為寺院。李士謙善於天文術數,酷愛研究術業 ,一生不入仕途。父母雙亡後,士謙漸漸斷絕飲酒吃肉,平日注重口德,從不去講別人的閒言碎語。

士謙雖然家產豐厚,依然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專以救濟鄉民為要務,如果遇到沒有錢治喪的人家,他就出資幫助安葬亡者;比如有一對兄弟為了分家產打得不可開交,他就出錢補助不足的一方,以平息兄弟之間的怨憤。士謙的德行感化了這對兄弟,兄弟二人彼此推讓家產,漸漸地也都成為善良的人。

焚券婉拒鄉民還糧

李家的田地肥沃,種下的稻穀長勢好,收成也不錯。一天,士謙看到有賊兒在偷偷割他的稻穀,他就悄悄走開,以免驚嚇到對方。後來,他的家僮抓到偷穀的竊賊,李士謙命家僕放人,說:「這是因為窮困才使他這樣做的,怎麼能責怪他呢?」

李士謙秉性寬仁,遇到災年,他就拿出數千石的糧穀,借貸給鄉鄰。沒想到,第二年作物還是歉收,那些借糧米的鄉民,由於無法償還糧米,紛紛向李士謙表示歉意。李士謙擺設了酒席,把欠債的人都召來,當眾燒毀所有的借據。

李士謙對眾人說:「我家中的存糧,原本就是為了救濟的,並不是為了囤積謀利。現在,你們的債已經了結了,以後就不要放在心上。」等到第三年,作物大豐收,鄉民爭著來還他穀米。士謙以無憑無據為托詞,全部婉言謝絕了。

幾年以後,天下再次發生饑荒,士謙搭建粥棚施粥,仰賴他的善德,上萬的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到了春天,士謙又拿出大批的種糧,送給窮苦的鄉民耕種。 鄉民感念士謙的大德,對他說:「你救活了這麼多人,積下的陰德真是大呀!」他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能自己知道,別人聽不到。現在我做的事,人們都知道,哪裡還談得上陰德呢!」

賢哉李君 妙解三教

鄉村裡有個人不相信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李士謙就規勸他:「常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不就是因果報應的結果嗎?」他還以佛家的生死輪迴為例,說:「人的德行不同,今生和來世也就不同。所以,有的人輪迴為君子,有的人淪落為小人,還有的淪落為牲畜,這些都是德業的不同所產生的結果。」

這個人向李士謙請教釋儒道三教的優劣,士謙說:「佛教猶如太陽,道教猶如月亮,儒教就像五星。」表面上看,好像他們有優劣之分,其實這都是上天普照大千世界,使他們諧和運轉,以便育養萬物生靈。

開皇八年,李士謙去世,邯鄲的百姓聽到消息,流著眼淚說:「我們這些人沒死,卻讓李君死了!」上萬的鄉民不約而同地聚在一起,參加李士謙的葬禮。眾人出資為李士謙立碑,並鐫刻了很長的墓誌銘,以銘記他行善一生,無所求的隱逸高德。李士謙不入廟堂,不穿袈裟道袍,卻依然能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盡心竭力地完善著自己的德行,史中以「賢哉李君」稱讚他。

博覽群書 學識淵博

隋朝另一位普通高人是張文詡。張家有幾千卷書籍,張文詡從小就泡在書堆裡,博覽群書。張文詡對《周易》、《尚書》等經典文集都瞭如指掌。隋文帝楊堅廣招天下名儒,任用房暉遠、張仲讓、孔籠等人擔任博士。

張文詡遊覽太學(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房暉遠等人都極為仰慕張文詡的學風。太學學生向張文詡請教疑難問題,他能旁徵博引,一一為他們解釋清楚。右僕射蘇威聽說文詡享負盛名,就勸他做官。張文詡不願做官,就婉言謝絕了。

與人為善 替人著想

有一回,張文詡的腰部患有疾病,醫生為他做外科手術,一刀下去,不小心割傷他。當時,張文詡痛得一下倒在床上,因極度痛苦,使他渾身顫慄。醫生驚恐地向張文詡連連叩頭請罪,張文詡忍著劇痛,沒有憤怒,也沒有責備他,只叫他趕緊回去。妻子發現張文詡身上有傷,問他是怎麼弄的,他只說,是自己不小心暈倒,跌到坑裡碰傷的。張文詡將醫生失誤的事隱瞞下來,沒有對外張揚。

張文詡一生沒有做轟轟烈烈的大事,都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文詡待人處事方面,從來不揭他人的短處,一心一意與人為善。平常,文詡喜歡用如意敲打茶几自娛自樂,人們把他比作孔子的門徒閔子騫和原憲。張文詡去世後,鄉民出資為他立碑,稱頌他的功德,並尊稱他為張先生。

李士謙和張文詡沒有隱逸山林,也沒有遠離人煙,他們就在滾滾紅塵和芸芸眾生朝夕相處。因為他們的心中自有世外桃源,也就自有隱逸的悠然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