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吃過韓國拌飯,但你吃過排灣族的山地飯嗎?台東慢食節「神農餐桌」,26、27日在鐵花村熱鬧登場,現場有來自台東各族群、各鄉鎮的30多個店家,帶來精彩的米糧特色料理,民眾拿著自備的環保碗筷,搜尋品嚐各種美食,直呼大開眼界。
台東好山好水,也孕育出在地風味各異的五穀雜糧美食,此次端上神農餐桌的,包括使用台東好米製作出具北部客家風味的「牛汶水」、永康部落的玉米飯、台東阿美族由糯米擣成的Torun(麻糬),還有搭配用木桶直火蒸出來的糯米飯便當、布農族的小米飯等等,都十分吸引民眾。
台灣原住民山地飯PK韓國拌飯
排灣族的山地飯吸引許多年輕人好奇排隊品嚐。山地飯排灣族語的意思是有加菜的飯,是傳統排灣族族人上山工作或農忙時的煮食法。通常用大鐵鍋裝水,水沸後加小米、白米等煮成粥,再加入野菜,以木製鍋鏟攪動與米粥融合即完成。攪動大鍋時身體用力搖著木柄慢慢煮,所以又稱「搖搖飯」。在農忙時不僅快速方便,既營養好吃也能吃飽。
由於亞洲地區米食文化相當多元,主辦單位此次也特別邀請韓國拌飯發源地、全州市代表分享道地的「韓國拌飯」飲食文化。全州主廚坐飛機親自帶來韓國拌飯的各種配料,現場解說並示範做法。由於天氣炎熱,讓韓國來的主廚直擔心食材的新鮮度被破壞。不過10多種小菜的排場,還是很吸引民眾。
吃當季食在地 保存傳統飲食文化
台東慢食節也獲得一群台東在地的友善環境耕作的小農支持。來自台東長濱的「木鱉果鹹派」,派皮用台東長濱的金剛米,吃起來像鍋巴一樣有淡淡的米香味,佐以天然色素飽滿的木鱉果果肉為饀底,乳酪滋味加上米香餅皮與清香軟嫩的木鱉果,有人說是中西合併的經典結合,是此次慢食節推出的限定料理。
台東縣政府從2017年起創辦「台東慢食節」,推廣「吃當季、食在地」理念,並加入保存傳統飲食文化的概念,以呼應GOOD(優質)、CLEAN(乾淨)、FAIR(公平)的國際慢食潮流。慢食結合了台東米豆雜糧,搭配台東不同族群的料理文化,讓民眾用環保的實際行動珍惜吃到的每粒米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