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人物特寫

讓台灣了解新住民 胡清嫻發起越台融合計畫

謝莉莉(印尼籍)教學生體驗戴頭巾。(胡清嫻提供)
謝莉莉(印尼籍)教學生體驗戴頭巾。(胡清嫻提供)
【記者陳懿勝/台北報導】p.p1 {margin: 0.0px 0.0px 4.0px 0.0px; font: 14.0px BiauKai;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p.p2 {margin: 0.0px 0.0px 3.0px 0.0px; font: 14.0px BiauKai;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每4對新婚夫婦,就有一對是台灣與外籍人士的組合,外籍、中國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至2018年4月(1987年1月始)為53萬5,108人,接近原住民人口的56萬1,327人,而且女性占絕大多數(92%),其中女性外籍配偶有16萬193人(越南63.1%, 印尼18.1%,泰國3.6%,菲律賓5.4%,柬埔寨2.7%)。

台灣有這麼多透過婚姻而移民台灣的外籍女性,但這20多年來,這些女性曾經被高度汙名與歧視,冠上「外籍新娘」的名字,她們受到語言文化的籓籬、家庭與社會的綑綁,再加上法令政策的壓迫,讓外界把婚姻移民女性建構為社會問題;但隨著時間的轉變,婚姻移民女性因法令政策的改變,社會氛圍逐漸改善,政府和媒體不再稱她們為「外籍新娘」,改以「新住民」稱之。

從越南嫁到台灣11年的胡清嫻,她不僅鼓勵南洋姊妹走出家庭與社會互動,也關注移工權益,亦是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胡清嫻今年參加KEEP WALIKING夢想資助計畫,獲得90萬元的補助,得以推動「越台多元文化在地融合」計畫,預計在1年內完成600場多元文化教育講座、60小時的越南語傳承課程,及出版1本多元文化繪本,就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新住民,認識真正了解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文化。

盼孩子了解新住民

胡清嫻說,來到台灣之後,她從國小開始重新讀書、學中文,還學電腦、參加司法通譯課程培訓、考取中餐證照、新移民母語講師證,現在已經唸到大學,這一切,家人都給予她最大的支持。

根據教育部統計,國內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2017學年度的總數逾18萬人,占全國中小學生逾一成,等於每10個國中小學生中,就有1人是新住民子女;新住民子女中近九成的父親或母親是來自越南、印尼、及中國等,以2017年學年度為例,分別占40.56%、9.99%、以及9.02%,三者合計占89.57%。

胡清嫻表示,她與先生育有2個孩子,幾年前參與「新住民火炬計畫」時發現,社會上常會給新住民的孩子一些不正確的觀念,自己2個孩子還在讀國小,這些錯誤的觀念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媽媽,來自東南亞國家親人感到自卑,比如有同學會問,「你的媽媽是越南人,所以講話的會有跟大家不同的口音,越南吃的東西是不是跟台灣不一樣?」

胡清嫻說,在多元文化的推廣下,雖然台灣人對新住民的歧見已大幅度的改善,但一些偏鄉地區,還是無法接受孩子學媽媽的語言,「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孩子不能接受我,他們用什麼心態來看越南的文化,我要怎麼辦?」

「光是政府的活動,學校老師傳達還不夠,而是要有真正新住民的身分來做這件事情」,胡清嫻表示,難過不能解決多元文化差異的問題,所以自己開始加入協會,投入公共事務,跟新住民姊妹們到學校、社區進行一場又一場多元文化的講座與課程,把自己國家的事情「說」給孩子聽,讓他們了解冬南亞國家的文化,同時也學會尊重與認同。

投入多元文化教育 分享越台異同之處

談到當初來到台灣的經歷,胡清嫻坦承,那時候台灣社會對於新住民是帶著歧視的眼光,心裡充滿了傷心、難過,甚至感到害怕與生氣;這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其他新住民身上,有人在無法負擔的壓力之下,走向抵抗與抗爭的方式,但大多數還是以封閉的方式來逃避。

胡清嫻說,越南過去曾被美國、法國殖民,自己小時候看到美國人、法國人的時候,不會去想為什麼他們要占領自己的國家,更不會去討厭他們,而是歡迎外國人來到越南,「但台灣那時候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對我,我很不理解」。

胡清嫻表示,因此她選擇投入公共事務,與新住民姐妹們一同努力,透過多元文化傳遞給學校、社區、社會知道,並比較台越兩地的文化相似、差異之處,比如說,越南跟台灣一樣都會過端午節,但方式不一樣(越南端午節不吃粽,吃甜酒釀和酸果,意在除病殺蟲;越南粽子在過年的時候吃,粽子有圓的、方的,跟台灣粽子的三角形外觀不一樣)。

胡清嫻說,「越台多元文化在地融合」計畫,目前已舉辦將近100場文化教育講座,改變了不少小朋友原本對東南亞國家的負面刻板印象,未來還要展開60小時的越南語傳承課程,同時出版一本適合國小中、低年級學生閱讀的多元文化繪本。

「繪本的圖畫會由新二代小朋友著手繪製,裡面有東南亞國家的節慶及食衣住行,也會用越南文、印尼文、泰文、中文等4國語言呈現,並發送給全台灣的圖書館及教育機構,也期盼可以成為12年國教課綱中,新住民語課程的補充教材。」

胡清嫻表示,台灣新住民人數持續增加,從7年前到現在,國家政策改變,教育方式修正,社會也開始轉變,已經不像當初嫁到台灣時的氛圍,確實有所改善。

胡清嫻認為,50多萬的新住民就在台灣各地,也在每個人的周圍,這些人在台灣深耕,不僅能夠促進台灣文化的融合,更能帶來多采多姿的生活,而不是造成傷害;新住民之子會東南亞國家的語言,對於新南向的外交政策會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學習,「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就是是台灣新的力量,一起讓台灣更好」。